在艺术领域,幽默真的上不了台面!?

幽默艺术

幽默是人类社会固有的一种语言,

它不仅存在于上世纪的

黑白喜剧电影里,

也存在于艺术家的讽刺画作中。

无论是对战争悲剧的指责,

对时间消逝的恐惧,

还是对资本主义弱肉强食的支配,

对当今消费主义的不满……

严肃的艺术题材以一种黑色幽默、

轻松戏谑的艺术形式被呈现,

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钟爱于这种

幽默讽刺的叙事方式。

Self-Portrait by Hogarth, ca. 1735, © Yale Center

讽刺艺术的标杆

要追溯到18世纪被誉为

“英国绘画之父”的威廉·荷加斯

(William Hogarth),

Plate 1 Moll Hackabout 抵达伦敦,在廉价旅馆

他是英国版画、

讽刺画和欧洲连环

漫画的先驱。

Plate 2 Moll,一个富商的情妇

他的创作大多为植根于现实生活

的社会道德题材,

直指当时的政治和社会风气,

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

Moll变成普通妓女

此后,他的画风

被后世称为''Hogarthian''。

Moll在监狱中工作

1732年,Hogarth

创作了第一批组画《妓女生涯》

此系列共计六幅画,

Moll死于梅毒

描述了一个美丽的村姑面对大都市

与金钱的诱惑,沦为妓女,

并最终感染性病悲惨死去的故事。

Moll的灵堂夜

Hogarth用漫画无情讽刺了

英国权贵肮脏的生活,引来当时

英国上层社会的强烈批判,不仅

不承认他是画家,还骂他

是个道德犯。

《浪子生涯》第一幅《继承家产》

除了《妓女生涯》,

Hogarth又陆续《浪子生涯》

(A Rake's Progress)、

时髦婚姻

《时髦婚姻》

(Marriage A-la-Mode)、

《四个残酷的舞台》、

《杜松子酒巷》等广为人知的作品。

《浪子生涯》第二幅 《志得意满》

《浪子生涯》铜版组画

描绘了一个19岁青年Tom Rakewel

l在继承了父亲家财之后的故事。

《浪子生涯》第三幅《妓院狂欢》

趋炎附势者不断上门奉承,

他本人又挥霍无度,

把所有的钱都浪费在奢侈的生活、

嫖娼和赌博上。

《浪子生涯》第四幅《破产追捕》

连妻子的财产也被他押上赌台,

因负债累累被囚禁在监狱里,

最后进入了疯人院。

《浪子生涯》第五幅《婚姻》

不同于当时流行的理想化肖像,

Hogarth用幽默生动的绘画笔法

和极具表现力的色彩构图来

描绘人物肖像,

《浪子生涯》第六幅《输掉家产》

借此直观地讽刺和揭露社会上

的不良现象,

《浪子生涯》第七幅《锒铛入狱》

对上层社会产生巨大冲击,

这是当时18世纪任何一个艺术家

都未能达到的。

《浪子生涯》第八幅《疯人院一景》

因此,讽刺画家

成为了Hogarth一生的标签。

Hogarth bust. Leicester Square, London, UK.

时隔两个世纪,

作为霍加斯、戈雅、杜米埃,

珂勒惠支等画家所确立的现实

批判传统的继承者,

George Grosz,Portrait

德国客观现实主义艺术家

乔治·格罗兹的艺术同样具有鲜明犀利

的讽刺性和政治性,

Suicide,1916

他是魏玛共和国时期柏林达达

和新客观主义的杰出成员,

以其漫画般的讽刺绘画作品著称。

he loesick man ,1916

Grosz生于一战期间,

自1911年开始发表作品,

擅长把对社会阴暗面的主观思考

和反叛意识通过这种讽刺性

传递给观者。

The White Slae Trader,1918

Grosz把矛头直接指向资产阶级

的虚伪与贪婪,以夸张幽默的漫画形式、

尖刻辛辣的艺术语言描绘一战参战士兵

的生活状态及战后德国的混乱社会。

Germany a Winter's Tale ,1919

Grosz以他那充满嘲讽、不屑与

鄙夷的笔触,使那些商人暴发户、

压迫工人的资本家、虚伪的政客

丑态毕露。

The Gray Day,1921

也暗喻了那个时代的

人们麻木、绝望的精神状态。

George Grosz, Republican Automatons, 1920, © Muse

Grosz的画作中所呈现的讽刺

与戏谑很快在德国引起强烈反响,

这也令他常常与当局处于

对立冲突的状态。

Pillars of Society,1926

纳粹上台后,他不得不

被迫于1933年逃离德国,来到纽约。

当代艺术家更是置身于当下

的文化环境与社会现实,

深刻延展了艺术对社会现状的思考

和对现实问题的讽刺意味。

幽默的深层肌理关乎于反叛、

对抗以及面对后媒体时代艺术

去物质化、去中心化的担忧。

曾梵志“面具”系列

例如曾梵志2001年创作的“面具”系列

就利用幽默的讽刺技法揭示了

90年代的社会现状。

戴着面具的人们表面上欢声笑语,

但卸下面具后却充满了

孤独、焦虑。

曾梵志“面具”系列画作《最后的晚餐》

在2013年拍出天价的“面具”系列画作

《最后的晚餐》则采用了当下流行

的挪用艺术。

将原画中的耶稣及十二个门徒

换成戴着面具、吃着西瓜、系红领巾

的少先队员,把宗教场所转变为教室,

使空间产生一种荒诞感。

尽管幽默只是一种艺术对话形式,

一种人类交流的普遍语言,

但在讽刺艺术家眼中,

这种幽默背后暗藏着他们对

现世社会的反省。

除此之外,讽刺艺术

也涉及到观者应该如何观

看这些艺术作品。

唤醒观者自身

不断去理解和反思消费主义、

人口爆炸、拜物倾向等各

种当代社会问题。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