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口红经济到债务风险,有些明星想不“凉”都不行

电视剧《走向共和》中有一个桥段,湖广总督张之洞急需100万两银子,可当地藩台(相当于财政厅)能动的银子,只有70万。为了剩下的30万两银子,张之洞急得不行。

有下属建议,向社会借贷,张之洞断然拒绝,称“哪有实业未成而先盘剥百姓的道理”。后来,一位孔武粗壮的下属——看言谈举止应该是个武官——说到,“下属是个粗人,只能有个粗办法,如此如此……”

原来,这个所谓的粗办法,就是去当地赌场搜剿银子。赌博本是违法,搜查赌场没收赌资更是天经地义。一夜之间,当地官员名正言顺地收缴了二百二十万两银子,一下子解了张之洞的燃眉之急。

经济学原理中说过,如果一个社会的生产力没有出现大的波动,那资源就是一个分配的问题。

这段时间,有两件事儿其实可以结合起来看。

一是有些行业的讨薪问题。比如教师工资不高,至少不会是大富大贵之人,这种工资还拖欠,证明部分地方财政已经面临吃紧的问题。对于部分地方政府来说,最难的已经不是还钱,而是还利息。

二是央行放宽MLF(中期借贷便利),冒着被骂“新一轮放水”的风险,向企业和金融机构释放流动性。这也从侧面说明,钱紧已经是普遍现象。

通常来说,当一个政府发现钱袋子紧了,通常有三种方法:一是借贷,二是印钱,三是增税。

借贷是欧盟国家的最爱,而现在,他们的最爱已经成了赖账。但对于我国地方政府来说,地方债目前是被严控的那一类。此路不通。

印钱这个方法比较有趣,要么你强大到和美国一样,随便印钱都有人收。要么你就和津巴布韦一样,印到几亿块钱买个苹果。不过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哪怕你手段再高,印钱更是想都别想。

而增税,更是个风险技术活。历史上朝代更迭,表面上看是昏君佞臣,但从根本上看,大半都是起源于增税,特别是对穷苦人增税。而在我国,所有税收都紧紧攥在中央政府手里。地方政府能控制的“费”,也是大力削减的对象。

增税不成,那严查偷税漏税,仿佛是个不错的方法。特别是一些地方税或共享税,只要地方上严查,结果都是实打实的财政收入。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以企业税为主体的国家。绝大部分税负,都由企业来承担。而由于增值税又是我国第一大税种,交税比例最高的制造业企业,又是大头中的大头。也正因如此,不少制造业企业,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征缴不到位(tou shui lou shui)的情况。

按理说,如果加大征缴力度,或许能解燃眉之急。但目前,在制造业成本升高、利润率极薄的情况下,再加大征缴力度,无异于竭泽而渔。更严重的是,这会打击社会的投资意愿,将宝贵的产业从当地赶走。

这年头,到底有哪些有钱的主,还喜欢偷税漏税呢?

这里,我们就可以引出另一个经济学现象:口红经济。

口红经济,是形容体育、娱乐、文化等产业鲜明“逆周期”特点的名词。所谓逆周期,就是经济形势越不好,这几个产业越红火。

上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却正是好莱坞发展迅猛的时期。当人们买不起房子买不起汽车,那干嘛不买颗口红,看场电影乐呵乐呵呢?这种娱乐业发展伴随经济下行的现象,就被称为口红现象。

而前几年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之时,也出现了口红现象的影子。一时间演员片酬飞涨、票房规模急剧扩大,就连足球产业,都出现了天价外援、亿元年薪的现象。

而拿片酬动辄几千万元的明星来说,如果能够充分补缴,就是一两千万的财政收入。如果再算上罚没金额,更是可观。要知道,如果坐实偷税漏税,从一个明星身上追缴来的金额,或是能解决上百位欠薪教师的收入,或是能让一个停滞多年的基建工程复工。

当年刘晓庆因为偷税漏税被严查,有分析认为就是因为在那个大家纳税人意识不强的时候,需要这样一个知名度高、收入高的人来当“典型”。

而如今,有些人无疑完美地契合这一要求。

也许明星偷税漏税的金额,或许对于地方债总体规模来说还是杯水车薪,但是对于利息来说,却是不小的利好。更关键的是,这也是国家对类似行为坚决宣战的一个信号。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高寒)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