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不了贾宝玉,就会变成西门庆?呵呵,你不配

作者

洞烛

一般评论西门庆,传统点,多是说他酒色财气,所以特别怕读者学了他,所以又是菩萨又是禽兽的,恨不得先罚读者念完吴月娘喜欢的那些经书才开卷恭读;现代点的,又是民族资产阶级又是中产阶级的,好像不放到某个阶级立场上就没法定性了。

作者自己,写作过程中到还把握的很好,但搞到最后,大概也是觉得西门庆太坏,不受点惩罚读者不答应,所以也是一堆因果报应,算是替读者泄愤。

不过总算还好,不是生前得了报应,所以还不像《肉蒲团》这么无趣。

西门庆身上的标签,很难贴。金瓶梅这部书,很难说。

金瓶梅名曰词话,观众和听众,想必是市井为主,但这个本子,既不是讲改朝换代,也不是讲怪力乱神,所谓世间第一奇书,但情节上是真谈不上有啥传奇出彩的地方,故事性也不强。

一个普通家庭的兴衰史,一个没有“英雄”的凡人故事,这其实完全不符合传统的听众偏好,要让听众一路买单,天天跟下去,怎么看都是个艰难的事情。

看得出作者煞费苦心,其中的黄段子这么多,可弹唱的段落这么多,有些不必加的地方也加,就算是明朝风气如此,除了为了迎合听众的兴趣,我想不出其他原因。

但这些都是点缀而已,核心人物拿不出手,听众和读者的代入感就找不到,还是撑不起。

那读者的兴趣在哪里?市场定位怎么做?“市井”这个细分市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构成?受众的偏好又是啥呢?

这个点到底怎么切?

于是,有了这样一个西门庆:

他是一个比较殷实的商人出身,靠女儿的婚姻,巴结上了当朝权贵的一个外围,再靠行贿,靠近了“核心”,通过这个“核心”,通过不停的继续行贿,编织起当地的一张关系网。

各位看官,这里有了一个重要的地方——可模仿性。

不需要血统,不需要很高的天赋,一个出身于市井的普通人物,同样可以一步登天。

中国历代以商为贱,士农工商,商在最末端,富不难,贵,很难。

但西门庆的出现,改变了这种因袭相传的歧视。

而明朝中后期,偏偏是工商业发展极快,各类商人都在渴望着各项政治权利的时代。

但是,一个没有议会的中华帝国,却容不得商人的话语权。

而西门庆的姻亲攀附及上下行贿,因为打通了“可行性”这个环节,光环效应就大大增加了。

再往下,就只需要代入,或者“意淫”就可以了。

他的生活起居,男欢女爱,升官发财,是激动人心的;

他的欲望,他的功利式的宗教观,是常见的;

他所做的,他所想要的,是贴近生活的;

他的言行举止,思维模式,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的;他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也很切合听众的经验与常识,极有可操作性。

总之,别说是当初,时隔400余年,他依然真实得一如你我身边的某一个人,仿佛就站在你我面前。

贾宝玉这样的公子哥儿,很难让普通人产生这样的感受,太隔膜,距离太远;晚上遇到投怀送抱的狐狸精的书生,这是读书人专属的梦想,太不靠谱,普通市民一般也不会这么盼望;但西门庆这样的人物,普通市民是很容易产生亲切感的,因为他不远,走一步就可以到,也不高,跳一跳就可以够得着。

看见皇帝仪仗,觉得“彼可取而代之”的到底不多,但变成西门庆,真的是可以憧憬一下的。

这就有了联系了,“接地气”了,听众和读者会关心他的发展,会代入他的感受,会为自己的某些不可言说的隐秘的欲望而喜欢他,羡慕他,乃至模仿他。

至此,西门庆被打造成一个可实践的“中国梦”,一个不太远的梦。

所以,《金瓶梅》并不是写凡人的书。西门庆与《水浒传》里那些农村流民眼中的“英雄”、与《三国演义》里那种杀伐决断的“英雄”,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他也是个“英雄”,是普通市民眼中的“英雄”,是离生活最近的“英雄”。

儒家的“浩然正气”早已消减,“替天行道”和“灭曹兴汉”之类的“大义”也已经被斥为“装逼”,去芜存真以后,西门庆这样的“英雄”,才算是比较容易看得清楚了。

只不过,这样的“英雄”,有时候也被叫做“流氓”,但这当然是没有关系的,成功才是最重要的。

另外,他毕竟不是蔡京的亲儿子,只是干儿子,所以,充其量也只是“核心”的外围,他死了以后,其实是啥都没保住,这个到不关因果报应的事情,时势使然,没办法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