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之:文天祥成忠烈千古流芳,袁崇焕蒙冤屈血荐轩辕

北京有个文天祥祠。

一座坐南朝北棱角分明的标准四合院,静谧肃穆。甫一进门,中堂屏风先入眼帘,上面是主席手书“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书法酣畅淋漓。忠诚和豪气在这里得到了最佳诠释。潇洒的书法和结合这两句震烁古今的诗文,一位是千古流芳的民族英雄,一位是才华横溢的开国领袖,真是天衣无缝、珠联璧合的佳作。

而这个屏风后面,则是文丞相流传千古的著名诗篇《正气歌》。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洋洋洒洒百字,每个字都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整个诗篇正气存乎天地之间,面对种种困难,可是在浩然正气面前都是那么不足为道。

这首诗是文丞相被俘后所作,而做诗的地方,就是现在祠堂所在地,也是他被关押了近五年的牢房。

在文天祥被俘之前,宋末帝赵昺被陆秀夫背着跳海而死,实际上他所效忠的南宋政权已被元人所灭。即使是这样,文丞相也没有熄灭恢复华夏的决心。眼看着战友一个个倒下,家人也被俘被杀被囚而支离破碎,这些都没有让文丞相屈服,他一直在战斗中,直至被张弘范的军队所擒。

就是这个张弘范,实际上是元朝灭亡南宋的主要指挥者。他原本也是中原人,年轻时起兵抗元,兵败被俘后效忠忽必烈,自襄阳大战开始崭露头角,从此青云直上官至极品。

相传他在崖山击败南宋军队后,在石壁上刻下“张弘范灭宋于此”七个大字,得意洋洋打道回程。后来有个秀才路过此地,在这七个字面前加了一个“宋”字,于是变成“宋张弘范灭宋于此”。春秋笔法,褒贬之意,不言自明。这样一来,张弘范便是自取其辱,成为千古笑谈。

文丞相祠堂后院,还有一棵枣树,传说是文丞相被囚时所植,现在已经亭亭如盖了。更为神奇的是,这棵枣树的身子是歪斜的,正好向南偏四十五度角,正好迎合了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精神。正如1282年的那个腊月天,漫天大雪中,文丞相被押至柴市,面容祥和从容不迫的他对狱卒说:“我的事儿完了。”然后面相南方跪拜后被杀害。在此之前,忽必烈曾许诺他如果投降将官至元朝丞相之职。

文天祥是南宋理宗朝的状元郎,二十岁时就得中进士,史书记载他相貌堂堂,身材魁伟,皮肤白美如玉,眉清目秀,观物炯炯有神。一个英俊潇洒的状元郎,随便选择一条道路都可保自己和家人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可是他偏偏走上了最艰难的那条。就连后来的满清皇帝乾隆都对他赞赏有加:“忠诚之心不徒出于一时之激,久而弥励,浩然之气,与日月争光。该志士仁人欲伸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

文丞相离开我们已然好几百年了,可是他的忠义精神却在这几百年时间了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在他的精神感召下,无数先烈甘愿抛头颅洒鲜血,为了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存亡前赴后继,死而后已。

782年前的今天,即1236年6月6日,文天祥出生在江西庐陵。

非常巧合的是,348年后的同一天,另一位因抗击外敌而名垂千古的民族英雄也出生在广东东莞。他和文天祥一样有强烈的报国愿望,所不同的是,文丞相惨遭敌人杀害,而他却被自己人送上了刑场,还遭受了凌迟处死这样的极刑。

1584年6月6日,袁崇焕出生在广东东莞。

袁崇焕,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后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辽东边关任职,得到孙承宗的器重镇守宁远。在抗击清军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因为不得魏忠贤欢心辞官回乡。

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袁崇焕得以重新启用,于崇祯二年(1629年)击退皇太极,解了京师之围后,魏忠贤余党以“擅杀岛帅(毛文龙)”、“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皇太极又趁机实施反间计,袁崇焕最终被朱由检以通敌叛国罪处以凌迟。

出生在同一天的两位英雄,他们虽然已离我们远去已久,但他们的精神却一直闪耀在华夏大地上,而且还将继续发扬其作用,每当国家有危难时,总会激励每一位中国人奋起抗争。

他们的精神,“皆经纶弥天壤,忠义贯日月”。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