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岁月之河:从30年代蓝标宋聘号到2018年大曼松古树茶

Art Headline 2018年6月12日茶评(记者 陆文华)连日来,我们在杭州和其坊品茗,先后品饮30年代蓝标宋聘号、40年代兴顺祥号、50年代万字散茶、80年代下关铁饼以及2018年大曼松古树茶、薄荷塘一类高杆古树茶等普洱茶,领略普洱茶带来的迷人魅力,穿越80多年来的历史之河,深切感知时光荏苒、逝者如斯的岁月滋味。

宋聘号在中国普洱茶历史上久负盛名。知名茶人邓时海在《普洱茶》中说:“宋聘号茶庄成立于光绪初年,以生茶大量普洱茶品闻名。……其实品茗者,任凭自己技术能力和机遇,在混乱的宋聘号茶品,也会有一些艳遇的。”(邓时海著《普洱茶》,台湾壶中天第出版社,2013年版第138-139页)

兴顺祥茶庄起始于上世纪20年代,在云南石屏县易武乡创号并制造普洱茶。起始商号为“同兴祥”,后新增商号“兴顺祥”,为易武乡规模较大且远近闻名的普洱茶商号。兴顺祥茶庄同其它茶庄一样,在抗战前后歇业,是当时私人茶号时代的重要商号之一。(据西泠印社2016年秋拍中国历代紫砂器物暨茶文化专场由和其坊提供的第2215-2229号拍品说明)

万字散茶是知名度最高的老散茶之一。1950年代,香港万字茶庄珍藏的万字散茶,台湾茶商则多以荒山茶称之。清末民初,香港规模较大的茶商有10余家,其中包括金山茶楼、龙凤茶楼、双喜茶楼、万字茶庄、廖福茶记等知名茶商。香港是大陆茶叶重要的商贸交易集散地,也是香港由来已久的港式茶楼喝早茶、午茶、夜茶的重要茶叶消费区域。在1997年前后释放出号级茶、印级茶的同时,还出现用麻布袋包装、上打万字的“万字散茶”。

大曼松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勐腊县象明乡倚邦古茶山,以“年解贡茶百担”而声名远播。据专家考证,如今故宫博物院保存着的“金瓜贡沱”很可能就是采用曼松古树普洱茶为原料精制而成。公元1765年,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普洱茶产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专、慢撒六茶山。而以倚邦、蛮专者味较胜。”

薄荷塘地处西双版纳勐腊县易武乡的大山深处,故老相传,这是因为那里有一片自然留存的薄荷地而得名。

易武是古六大茶山中特色鲜明的重要茶区,不仅列入皇家贡茶园,更重要的是,近现代以来不少号级古董茶均出自易武。公元1825年,阮福在《普洱茶记》中认为,出自六大茶山的易武等普洱茶:“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

曾任云南易武区区长的张毅先生在《易武乡茶叶发展概况》中记载,清康熙年间易武隶属普洱道,普洱茶名重天下,清政府列为贡茶,在易武设置“钱粮茶务条(军)功司厅”,指令年解贡茶六万斤。易武是普洱茶的主要产区,上缴的贡茶由于色、香、味俱佳,备受皇室成员青睐。易武街有同兴号、(同顺祥)同庆号、乾利贞、同泰昌、泰来祥、余文昌、宋(守)兴昌、庆春号、中和祥、元泰丰、车顺号等十一家大茶商号(亦称茶庄)。

普洱茶被誉为“可以品饮的古董”,其深刻原因在于,古董号级茶历经战乱和社会动荡,遗存至今,我们得以亲口品尝先辈们珍藏数十年保存下来的普洱茶,可谓三生有幸;当代普洱茶玩家追求原始森林深处的古树茶,其采摘之艰辛、工艺之传承、数量之稀少,亦弥足珍贵。

当我们穿越历史之河,品饮这些滋味醇厚、回甘悠长的普洱茶,深沉的历史感、和平年代的幸福感从内心深处油然升起,生命的哲思也会从一杯普洱茶中淡淡飘来。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