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俗话:忍字头上一把刀

能不能忍耐是大人物与小人物的分水岭。因为只有忍耐,才能让你的人生进入到更高的境界。

无论是谁,在人生中总会遇到不如意的事,这些事可能是来自环境,也可能来自他人。当不如意的事情发生时,我们或许会愤怒,或许会沮丧,或许会想要报复,或许会想要逃避,然而无论选择哪一种其实都是一种情绪的冲动,对于改变事情却起不到任何作用,只会让人在冲动中丧失理智,进而让状况变得更糟槽。有句话叫“冲动是魔鬼”,指的就是我们上面形容的那种状况。那么如何才能将“魔鬼”从我们身边赶走呢?那就是要忍住内心的冲动,靠忍耐力去控制自己的心智,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历史老师袁腾飞在讲课时不经意间提到过这样一个现象,他说在那些动乱的年代,知识分子遭受无尽的苦难时大多数人都选择了自杀,然而自杀的人当中很少有历史学者,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历史学者通过对历史的熟悉懂得一个道理,那就是无论多么差的境遇都会有转变的一天,因此都会选择忍耐。而在历史中也确实有袁老师所说的这种状况。很多人最终没有成就大事并不是因为他没有成大事的能力,而是没有熬过成大事之前的苦难。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中屡见不鲜,比如我们中华民族第一个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就是这样一个没有熬过黑暗的人。屈原姓芈,名平,是楚国的贵族,与当时的楚国国君楚怀王为同族,因此颇受楚怀王的信任。屈原曾先后任左徒、三闾大夫,经常与楚怀王商议国事,并受命参与法律的制定,其受重用的程度可见一斑。屈原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他改革政治,联齐抗秦,提倡“美政”,这一系列政纲可以说都是强国之策。而在屈原的努力下,楚国国力也确实有所增强。然而与其过人的才能不相称的是,屈原的性格却并不像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他性格耿直到了有些自傲的程度。在修订法规的时候,屈原不愿听从上官大夫的话,再加上平时对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楚怀王的宠妃郑袖等人多有得罪,因此一时间饱受责难。后来,也正是因为这些人在楚怀王面前不断进谗言,终于使楚怀王疏远了屈原。公元前305年,秦国派出使者张仪,意欲与楚国结盟。屈原看出秦国结盟背后的狼子野心,因此极力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盟,但却因为之前失去了楚怀王的信任而没能得偿所愿。最终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而屈原则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在流放之时,屈原又惊闻噩耗,楚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等人的极力怂恿下被秦国诱去,囚死于秦国。虽然事情本就在自己的意料之中,但是还是给屈原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他开始变得越来越灰心丧气。楚怀王死后,楚顷襄王即位,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更远的江南。在公元前278年,楚军为秦军大败之时,屈原彻底失去了对未来的希望,怀着无比沮丧的心情,投入泪罗江之中。屈原是位伟大的诗人,但他却不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在《离骚》中有这样的词句:“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屈原告诉我们,当遭遇不公时,应该委屈心志压抑情感,暂时忍受罪过,从而等待“云开雾散”的那一天,然而他自己却没有做到这一点。

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或成功者,只是心里明白该怎么做还不够,还要真正地做到。屈原无疑是一个说到没有做到的典型。然而幸运的是,像屈原这样的人并不多,在我们的历史上还有着无数人做到了这一点。二十四史中,无论我们翻开哪一本,都会看到曾经遭遇屈辱但最终翻盘的故事,而这些人无一不是采取了“抑志忍辱”的做法。

“鹰立如睡,虎行若病”讲的是人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能肩挑重任。一个成熟的人应该低调做人,避免风头太过,这样才能给自己上一层保护色。低调不仅能使自己避免被人忌恨,利于和他人交往,还可以在不显露山水中积聚力量,在不知不觉中成就自己的事业。低调做

人是一种忍术,忍得一时,就能换来一世的成功。有一位国王为了选拔将领,举行了一场比武大会。一个年轻人脱颖

而出,国王欲委任他为将军。但是,年轻人表示自己还没有实战经验,所以不能胜任将军一职。国王对他的谦虚很欣赏,就满足了他的心愿,让他先从最小的将领做起。过了一段时间,国王了解到这个年轻人待人平和、亲善,对下属赏罚分明,与下属的关系很好,他的下属也很拥护他。国王很高兴,于是给他官升一级。年轻人虽然升了官,但是仍没有任何骄做的表现,依然平易近人,得到下属的拥戴。国王想考考他的军事才能,就让他和一位将军一起领兵打仗。年轻人在战争中表现英勇,而且富有谋略,得到与他同去的将军的夸奖。国王听到这个消息后很高兴,在大军班师回朝的时候,国王封这个年轻人为大将军。但年轻人还是不肯接受,说一次的胜利并不能代表什么,自己自仍然要进行积累和锻炼。满朝文武都佩服起这个年轻人来。国王很感动,就照着年轻人的意思让他仍然在基层工作。但是,国王经常招年轻人入官,和他一起谈论军事政务。五年过去了,年轻人已经成了朝中一位重要将领的助手,他已经很了解这个将领的用兵之道,而且把国王的牌气和喜好也摸得很清楚了。有一次,国王向一个敌对国家发动战争。他派遣自己最器重的将领去应战,想要一举歼灭这个小国。但是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将军中了小国设下的陷阱,结果损失惨重,大败而归。国王很气愤,重重责罚了将军。

就在国王召集大臣为失败总结教训的时候,他听到了很意外的消息:战胜他们的敌国已经对他的国家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而且所到之处所向被靡。国王惊呆了,连忙调集军队抵抗。但是因为刚刚吃了败仗,而且人困马乏,士气非常低落。而敌国的军队却一路冲锋,很快就来到了都城,国王见败局已定,于是决定逃跑。但是,正当他要逃的时候,年轻人堵住了他的去路。国王一时惊诧不已。年轻人说:“国王,你还记得在很多年前那个被你打败的小国吗?”国王说:“那个小国在当时已经被我歼灭了。”年轻人淡淡地说:“对,你当时已经把它歼灭了。小国的国王也已经被你杀死了,他的后人也差不多都被你杀了。但是这个国王还有一个寄养在外的儿子没有被你知道,后来他长大了,也建立了一个国家,就是现在把你打败的国家“那个国家的国王就是你吗?”国王问。年轻人点点头。可是你的国家才建立没多久啊。”国王不解地问。年轻人摇摇头说:“时间已经不短了,我已经由一个小孩变成了中年人,国王惊诧地看着眼前的这个年轻人,恍然大悟。年轻人说:“我就是那个小国家的国王最小的儿子,当年你灭我国的时候,我才两岁。我用十五年的时间练习武功,然后在你身边待了七年,早就摸透了你的军队管理经验,你的牌气,还有你很多将领的技术。”国王终于明白了这一切,但是已经晚了。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个年轻人,杀父灭国之仇不共戴天,但是他没有被仇恨冲昏了头,他知道隐忍,懂得报仇不能操之过急,于是他一忍就是七年。这七年他一直保持着低调,他锻炼了自己的耐力与定力,终于在时机成熟时,一举歼灭仇敌。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