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拆除天安门时,在屋脊最中间发现宝盒,后改换写字的玉石

天安门,我们经常会在电视上看到它的身影,基本上每个中国人都知道它。特别是每当重大国事活动,国家领导人都会现身在天安门上,这也让不少外国友人也都知道它的存在。

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当时起名为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满清入关后,在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更为现名天安门。但是我们今天在北京看到的天安门,已经不是明清时候那座天安门了。

据有关史料记载,明朝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天安门遭遇火灾,被焚毁,于1465年重建。1644年满清入关时,被兵火所毁,于1645年再次重建。此后,到上世纪60年代初,天安门城楼除了经历风雨剥蚀自然损坏外,还遭受了地震破坏。特别是1966年3月在河北邢台那次7.2级地震,波及到北京,对天安门城楼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为确保天安门城楼安全,1969年,国家决定拆除天安门,在原址上按原够貌重建。由于是要重建古建筑,参与拆除的人员必须要弄清楚城楼的每个结构细节,整个过程都要特别小心翼翼,这段拆除经历让许多参与人的留下了深刻的记忆。特别是当城楼上拆出宝盒来,让当年在场的人终身难忘。

当时负责拆除旧楼的木工连副连长叶容溪谈在及此事,仍记忆犹新,他说:宝盒就在天安门屋脊最中间,是我取下来,当时盒子已经烂成一块块的,里面有块元宝和几块像石头一样的东西。后来,据专家鉴定,那些石头状是朱砂和五彩粮。

根据有关典籍记载,宝盒是所谓的“镇楼之宝”,里面的金元宝、五彩粮和朱砂,是古人用来辟邪的。几个月后,当城楼完工时,把一块竖向写着“1970年1-3月重建”字样的汉白玉石,放在原来宝盒的位置。这块玉石,成了重建天安门的一个历史见证。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