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残游记》:“清官”有时不如“贪官”

“开封有个包青天,英明神武辨忠奸……”

说起包拯,就想起清官,说起清官,就想起好官,在国人耳熟能详的文学名著中或者影视作品里,清官和好官似乎画上了等号——只要是两袖清风的清官,便一定是个为民做主、救万民于水火的好官。

晚清谴责四大小说之一的《老残游记》却独树一帜,作为写“清官”作品里的一道泥石流,它直言清官之恶,告诉世人:“清官”不要钱,要命。

《老残游记》是刘鹗带有强烈自传色彩的小说,作者刘鹗借游方郎中老残的眼睛,对彼时积贫积弊的封建腐朽社会进行“望闻问切”,描绘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社会风俗画卷。

主人公老残,虽唤“老残”,却不是又老又残,实际上,他是一个三十多岁健全的中年人,“老”源自周边的人对他学识品行的尊敬,“残”则取之他慕于唐朝名僧懒残的自号“补残”。

《老残游记》虽不似《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这般用直笔抨击嘲讽官吏阶级的腐化堕落,却也从侧面刻画揭露了晚清官场的黑暗,其中最为人称道便是它指出了“清官”、“君子”之恶。

“清官”之恶,恶在哪里?

这还得从《老残游记》里的一桩奇案说起。

中秋佳节之际,贾氏一家十三口暴毙,只有贾魏氏因为回家省亲而幸免于难,官府派人查看,发现贾氏一家都吃了贾魏氏娘家送来的月饼,而月饼馅里掺有砒霜。

清廉得格登登的“清官”刚弼参与办案,枉顾案件中的疑点,直接就将贾魏氏和她的父亲魏谦抓了起来严刑拷打。

魏谦家的管家颇为愚忠,见家主挨上冤枉官司,想尽办法筹到了一些钱,前往县城打点。刚弼假意接受,升堂的时候却将银票以此作为魏谦父女犯罪的罪证,再次用刑,言语多番暗示,倘若有人为魏谦父女说上一句好话,便有收钱贪财之嫌。

贾魏氏见父亲年迈,熬不住酷刑,委曲求全“认罪”,偏偏刚弼得寸进尺,还要求贾魏氏供出魏谦的罪行,甚至不惜对其施以极刑。

最终,老残“大闹”衙门,从酷刑下救得贾魏氏的性命,又写信请得庄宫保派来明吏白子寿侦查此案,抓住真凶吴二,并且在算命先生安贫子的指点下,寻到青龙子道长,让被“毒死”的贾氏十三口得以起死回生。

《老残游记》里的刚弼,就是一个刚愎自用的“清官”,自以为天下浊他独清,实际枉顾人命,用百姓的鲜血染红他的头上花翎。刘鹗自评道,“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

贪官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手脚不干净,所以不敢大张旗鼓地为非作歹,清官却自以为不要钱,所以无所不为。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明人张守约对此也有清醒的认识,他写到,“做官不要钱,本分何足道。间有不洁者,便谓清官好。官清性多刻,民亦受苦恼。清而复爱民,乃是国之宝。”

清廉,乃是为官的本分,不能在清廉和贤明之间简单粗暴地画上等号。只有清廉又爱民如子的官员,才是真正的良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平台,关注我们,更多精彩知识早知道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