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门提督到底管哪九门,权力又有多大?

明清两代定都北京,内城设九门,控扼京师,环卫皇宫。九门谁来管理?京城谁来保卫?九门提督!明代的亲信太监,清代的王公大臣,一旦站上这个位置,便拥有了巨大权力,也背负了无限责任。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在北京城内城设立了九座城门(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也就是俗称的“内九门”。城门是京城的第一防线,当然需要管理者,这才诞生了“九门提督”这个官职。

明代,九门提督的全称是“提督九门内官”。看名字就知道,这个官是由太监担任的。宦官太监被称作“内宦”,职责范围应当是皇城以内、帝后身边的事务。而京城九门的门禁,则属于“外事”,宦官办外事,是宦官势力向外扩张的结果。

当明中后期北京城的外城建成后,九门提督就实际督领起了“里九外七皇城四”共20座门,管辖范围相当大。

明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六月,深受明宪宗信赖的太监陈良接到任命,皇帝让他去做“九门提督”。陈良上任后的第一件事,是巡视城池,在护城河沿岸张贴榜文,告诫京城居民不要往护城河中倾倒污水、秽物。巡城是明代九门提督的基本职责,要是城墙有破损或者桥梁倒塌,就要上报,并监督维修。

无论是京城九门还是皇城四门,都设置有重兵把守,其中,九门有官兵将近4千人,分两班轮流值班。皇城四门的守卫更多达8千余人。这些门兵,原先由兵部和后军都督府管理,九门提督设置后,就成了九门提督手下的军事力量了。比如皇帝祭天,就需要九门提督率领门兵在城门内外巡逻清道,保证道路通畅和城门安全。

明代的九门提督作为宦官,有机会执掌门兵,参与王朝的军政事务,可谓干政之深之广。不过,虽然当时宦官势力扩张迅速,但统治者在设计国家制度时,对于宦官和外朝之间的制衡,还是有深切考量的。九门提督就常常受到兵部、都督府这些外朝军政部门的掣肘:开启九门门禁的铜牌,掌握在九门提督手里,而要到中军都督府领取;负责京城治安的五城兵马司、巡捕营等机构,也独立于九门提督之外。

兵部对于九门门兵的控制权,也没有完全放手,比如,兵部会按时对九门的门兵进行拣选考核。

宦官和外朝官员一起维系京城治安的方法,固然可以平衡权力,但遇到突发事件时,牵扯的部门越多,处理的效率就越低。而且,九门是守卫京城、抵挡外寇的门户,门兵由完全没有军事经验的太监来统帅,战斗力实在难以保证。据说还曾发生过黑熊爬上西直门,无兵阻拦这样的荒唐事。

当北京城的主人换成了重视武功的爱新觉罗氏时,北京城的防御和九门提督的职位,就有了变化。谁来守卫北京城?八旗步军。

清代北京城的内城,延续了明代的九门,而八旗步军,则按方位驻守在九门以内。八旗步军由谁来管?步军统领。顺治帝创建了这个正二品的职位,目的就是统辖京城内满洲、蒙古、汉军八旗的步兵营。

既然城区的安全问题归步军统领管,那城门事务也不妨一起交给他,内外一体,全权负责。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康熙帝下令,由步军统领提督九门事务。费扬古就是第一个九门提督。

费扬古,姓乌拉纳喇氏,是满洲正黄旗人,自幼被清太宗文皇帝皇太极收养于帐下,编入包衣佐领,在内廷长大。这就奠定了他和皇室之间的亲密关系。费扬古成人后,多年征战,“屡著劳绩”。在统兵备战方面的能力,也值得信赖。

不单是费扬古,历任的九门提督都是皇帝的亲信:非满人、非心腹重臣,不能担任此职。

费扬古是武将,练兵是强项,可坐上了九门提督的位置,他面临的是新挑战:九门的门禁、巡夜、救火、编查保甲、禁令、缉捕、断狱……

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七月二十八日,北京城一带发生了一场八级大地震。当时“飞沙扬尘,黑气障空,不见天日”,“内外官民,日则暴处,夜则露宿,不敢入室,昼夜不分,犹如混沌”。京城内外,满目疮痍,灾情惨重。

费扬古在这场大地震中,工作实在太多:既要逐户调查灾情、赈济灾民;又要对各处倾圮城楼、房屋进行核实、处理;最重要的还得在混乱中保证京师的治安情况,保障灾后重建。虽然任务琐碎又繁重,费扬古还是努力维持住了京城的震后秩序。

不过,毕竟年事已高,出现了一些不该有的失误。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二月,被康熙帝严厉批评的费扬古上疏,请求退休。康熙帝也没有挽留,第一任九门提督就这样还算体面地离开了衙门。

康熙帝起初让步军统领提督九门,只考虑到了内城驻军和城门管理之间的协同一体,却忽略了外城。外城负责捕盗的巡捕三营,仍归兵部督捕衙门管辖。平时还好,可遇到盗案,窃贼逃出城外或者混入城内,就进入另一衙门的辖区,究竟该让谁去捉贼呢?

有漏洞就得填补。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二月,康熙帝干脆把外城的巡捕三营也划归给九门提督,无论内外城捉拿到的犯人,统一由九门提督移送审讯。这样,京城内外的治安就有了统一的领导,九门提督的职责更重了。

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的秋天,九门提督衙门迎来了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一任长官——国舅爷隆科多。隆科多是康熙孝懿仁皇后的弟弟。

康熙帝执政晚年,九子夺嫡的皇位争夺战愈演愈烈,连他本人的生命安全都受到了威胁。那隆科多支持哪位皇子呢?隆科多本是人尽皆知的大阿哥党,但当大阿哥胤褆被削爵囚禁后,隆科多就退出了对皇子们的押宝,既没有加入太子党,也没有和其他皇子有过密交往。正因如此,康熙帝才决定由他出任九门提督。

康熙帝很器重隆科多,隆科多也没辜负姐夫的重托,在九门提督的位置上兢兢业业干了十几年,没出任何差错。

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十二月,康熙帝在畅春园去世,其时,除皇子之外,唯一在场的大臣就是隆科多。康熙帝的遗诏,也由他来宣读。传说就是隆科多改写遗诏,才令皇四子胤禛坐上龙椅的。

改写遗诏是子虚乌有,但隆科多确实给胤禛帮了忙。刚刚得知遗诏内容,胤禛仓促之间,不知如何应对。隆科多马上进言,“先定大事”(即帝位),再办丧仪。为防止发生变故,他又下令关闭京师九门,全城戒严,直至胤禛正式登基后才解除。

康熙帝扩大了九门提督的权力范围后,内九门和外七门的门禁,就全归九门提督管理。平时,城门“昼则启,夜则扃”(“扃”音jiong读“迥”,上栓的意思)。每天晚上锁门上栓后,钥匙要交到九门提督衙门,第二天黎明再来“请钥”。若有人晚上奉旨出城,必须持有大内发放的阳文合符到城门,由管理者验明,驰报九门提督。九门提督携带阴文合符,亲自到城门检验之后,才能放行。城门钥匙和开启门禁的阴文合符,都在隆科多这位九门提督手里,他自然能说一不二,封闭京城。

可能出现的针对新皇的政变,被化解于无形,雍正帝因此对隆科多十分感恩,给他加官进爵。自恃有功的隆科多,此后举止飞扬跋扈,还有意袒护雍正帝深恶痛绝的“八王党”。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隆克多被解除九门提督的职位,两年后又以41条大罪永远禁锢,最终死于禁所。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