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有十大节度使,安禄山只领有其中三个,为何敢于叛乱?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事件,它不仅令大唐盛世戛然而止,并且让中原汉人政权在此后的几百年中,面对北方游牧民族势力处于军事上的被动地位。谈到安史之乱,一个令人疑惑的方面就是,在安禄山叛乱之前,唐朝共设置有十大节度使,安禄山只领有其中三个,为何敢于叛乱?

若从安史叛乱之前的形势分析,其实长期以来,安禄山的军力并不足以发动叛乱,只是到了叛乱发生前不久,唐玄宗的错误安排,导致各藩镇之间实力对比失去平衡,才让他有了叛乱的底气。

唐朝从唐太宗时期到唐高宗前期,唐军所向无敌,领土得到了极大的扩张。但是,随着内部府兵制的败坏和关陇贵族遭到武则天的清洗,唐朝军事实力骤然衰落,对外开始了连战连败的屈辱历程。从670年的大非川之战唐军被吐蕃击败开始,唐(武周)连续在与吐蕃、后突厥、契丹、奚等势力的交战中遭到惨败。

到唐玄宗即位后,面对边防形势的严峻,不得不放弃府兵制,大规模募兵并在边境要地设立节度使统兵御敌。到了天宝年间,唐共设置了十大节度使,即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东、范阳、平卢、陇右、剑南和岭南,形成了完整的边防体系。

唐朝的这一军事改革收到了效果,大大提高了唐军战斗力,逐步扭转了对外作战的被动局面。但是,节度使制及募兵制也带来割据和叛乱的危险。对此,唐玄宗也有所意识,但他并没有拿出很好的办法,只是采取了令各节度使之间相互制衡的策略。

唐朝节度使虽有十个之多,但是实际上主要是两大集团组成。从地理位置上看,可以将除了岭南之外的九镇大致分为东(范阳、平卢) 、中( 朔方、河 东) 、西( 安西、北庭、河西、陇右、剑南) 三大部分。而根据各镇之间的联系,西部节度使则又可细化为西北( 安西、北庭) 、西( 河西、陇右) 、西南( 剑南) 三 大部分。

这其中,安西、北庭、剑南三镇的兵力较少,实际上各镇之间形成了以范阳、平卢为核心的东部藩镇势力和以河西、陇右为核心的西部藩镇势力之间的制衡关系。而中部的朔方、河东二镇成为东西两大势力的争夺对象。在唐朝没有建立很好的内部机制来管控藩镇的情况下,维持东西两大势力之间的平衡,成了唐朝防范叛乱的最后倚仗。但是,晚年昏聩的唐玄宗却自己把这一平衡破坏了。

为何范阳、平卢,河西、陇右会成为两大势力?这是因为这两者分别对应着唐朝当时的两大外患,东北的契丹、奚和西部的吐蕃。在外敌的威胁下,一方面,唐朝不得不给这两个地区配置最多的军队,另一方面,军事行动的需要,让各镇之间必须要联合作战。结果,范阳、平卢两镇节度使由同一人担任,河西、陇右两镇节度使也由同一人担任,逐渐成了惯例,两镇合一导致了两大势力的形成。

起初,西部藩镇的势力看起来要比东部藩镇强大。出身西部的王忠嗣曾兼任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兵力远胜过安禄山统领的东部藩镇。但是与东部相比,西部藩镇的一大弱点就是领导层并不稳定,盖嘉运、皇甫惟明、王忠嗣、哥舒翰先后兼任河西、陇右节度使,时间都不长,西部藩镇内部不稳定,不团结。安禄山则担任范阳、平卢两镇节度使达十一年,势力盘根错节,使得东部藩镇形成了稳固的团体。

西部藩镇表面上的势力强大引起了唐玄宗的警惕,王忠嗣很快就被免职,暴病而死。王忠嗣死后,唐玄宗采取了削弱了西部藩镇势力的政策,下令哥舒翰担任河西、陇右节度使,安思顺任朔方节度使,而由安禄山兼任河东节度使。这样一来,安禄山一人统领三镇,势力压倒了统领两镇的哥舒翰。原本与西北藩镇关系密切的朔方镇被独立出去。

唐玄宗的这一番操作让东西势力失去了平衡。安禄山兼任河东节度使仅仅四年之后,就发动了叛乱。唐玄宗勉强派出哥舒翰统领河西、陇右军队迎战,但是哥舒翰对于这些军队并没有牢固的控制力,结果惨败给安禄山。结果唐朝只能依赖朔方镇的部队对抗安史叛军,而安史叛军虽然内乱不断,但其团体稳固而不易解散,对抗唐朝中央的意志相当坚定,终于使得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