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年间的立储风波:明争暗斗 最终皇帝不得不妥协

朱棣和朱高炽是父子至亲,更是君臣,两者的政治博弈尖锐激烈,不仅形成了各自的政治势力,而且明争暗斗,持续不断。

永乐皇帝仁孝皇后徐氏嫡出三子,长子高炽,次子高煦、第三子高燧。从靖难时期开始,三兄弟之间就为谋取太子之位展开了斗争。

建文三年(1401)七月,南京中央军队遭受重创,形势对朝廷非常不利,方孝孺以反间计来延缓局势恶化,建文帝从之。高煦、高燧对世子高炽不恭,朝廷里都知道,遂派人去北平致函世子。世子收到后,没有回复,封致燕王军中。高燧窥知此事,令心腹太监驰见高煦,“共短世子语”,并对朱棣说:“世子与朝廷通,使者至矣。”未过多久,“世子之函书来,燕王惊曰‘几杀吾子!’”(见于《明史.仁宗本纪》)

此事可见,高煦和高燧追随其父,获得了无比的信任。所以,朱棣不肯相信世子的忠诚,否则朝廷的反间计就无法实施。朱棣的偏袒之心也昭然若揭,因此,高燧与高煦才敢公然对高炽落井下石。

明仁宗朱高炽朱棣的尴尬境地和心病。

朱棣举兵“靖难”,高炽守卫北平,“善拊士卒,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众,城赖以全”,稳固了朱棣的大本营。朱高炽的主要缺点是“体肥硕,不能骑射”,此最为“文皇恚”。(载于《明通鉴》)由此可见,在诸子中,朱棣最不满意的是长子高炽,认为他不是理想的皇位继承人。他宠爱高燧,最为欣赏和看重“类已”且在“靖难”中立有军功的高煦。

然而,登上皇位,确定继承人选时,自己的意愿与明太祖所立的“立嗣以嫡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祖训产生了矛盾,成为他无法逾越的障碍,使他陷入两难的尴尬境地。

在立太子的问题上,抛开父子伦理关系仅就“祖制”而言,高炽具备“以嫡”“以长”和“子继”的合法性,无论朱棣多么不情愿,他都必须面对这个事实,无法绕开;对高煦来讲,不管朱棣多么中意和欣赏他,抑无论两者关系多么亲密、多么互相信任,“兄未终”,而以“有疾”贸然“弟及”,冒天下之大不韪,正好将朱棣高举祖训而行篡逆的真实面目大白于天下,这是朱棣极不愿意看到的,也是千方百计所要掩盖的事实。如何处理、解决这个问题,成为朱棣的一个心病,让他举棋不定。

仁孝徐皇后,明仁宗、朱高煦、朱高燧之母从永乐元年(1403)开始,围绕确立太子问题,展开了一场是否恪守礼法与祖训的斗争。

在以淇国公丘福为首的“靖难”功臣的拥戴下,高煦与高燧联合,志在得到太子之位。《明史.杨士奇传》称:“初,帝起兵时,汉王数力战有功,帝许以事成立为太子。既而不得立,怨望。帝又怜赵王年少,宠异之。由是两王合而间太子,帝颇动心。”朱棣清楚自已在此事上亏欠高煦,未兑现诺言,所以有些“动心”。

武将淇国公丘福与高煦非常要好,极力为高煦表功,称其“靖难”“将兵有功”,“数劝立为太子”。在他的鼓动下,“帝犹豫久之”,他觉得有门,就联络驸马王宁等人向朱棣进谏说:“二殿下为陛下靖难有功,功高于世子。立子以长,平时之道也。”希望朱棣不要拘泥于“立子以长”的礼法,墨守成规,敦促朱棣兑现初衷不能犹豫。

而朱棣的摇摆不定和高煦及其党羽的频繁活动,遭到了朝中拥立朱高炽为太子的大臣的抵制和反对。他们并不理会和接受朱棣偏于私爱的苦心,更不认同高煦及其党羽的摆功和说辞,而是坚持维系“立嫡以长”的纲常,坚决维护明太祖所确立的祖制的神圣地位,非立高炽为太子不可。

明长陵祾恩殿

从永乐元年(1403)正月到九月,朝中拥立高炽的大臣不断上表请立世子为皇太子,甚至说服朱棣的亲弟弟、周王朱橚一同请求朱棣当机立断。面对群臣的呼吁和请愿,朱棣再三以“长子属当进学之时,俟其智识益充,道德益进,克膺付畀,议之未晚”“朕嗣承大宝,思为永图,负荷之艰,夙夜祗栗。矧在长子智识未广,德业未进,储贰之任,岂当遽承”“顾长子虽有仁厚之资,而智识未充,行业未广”等理由加以推脱。(记载于《明太宗实录》)

朱棣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安抚高煦及其党羽,给他们留有余地和希望,以示自已的承诺仍然有效;另一方面,也为未来的皇太子人选及其监管和督导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衡量标准。这是他个人的如意算盘,但拥立高炽的文武大臣并不理会他的告诫,而是动员各方面力量,继续向朱棣施压。

明献陵,明仁宗葬于此

朱棣及高煦党羽都希望立高煦,史称朱棣“既有天下,密召淇国公丘福、驸马都尉王宁、学士解缙等谋所立”。丘福和王宁等主张立“靖难”劳苦功高的高煦,但这种想法遭到了恪守礼法及坚决维护明太祖祖训的朝廷文武百官的反对。

当时朱棣最为信任的兵部尚书金忠就极力反对立高煦为太子,《明史.金忠传》记载“帝起兵时,次子高煦从战有功,许以为太子。至时淇国公丘福等党高煦,劝帝立之。独忠以为不可,在帝前历数古嫡孽事。”朱棣拿不定主意,秘密召见解缙、黄淮、尹昌隆等人,将金忠的意思告诉他们:他们都很赞同金忠的意见。

经过若干回合的较量,拥立世子为太子的一派逐渐占据上风。朱棣权衡再三,不得不作出让步,最终勉强确立高炽为太子,同时“封第二子高煦为汉王,第三子高燧为赵王。

电视剧《传国玉玺》中吕良伟扮演的汉王朱高煦

立储斗争虽然至此暂时告一段落,最终以确立高炽为太子而平息下来,但这不是朱棣所期望的,也不是高煦及其党羽乐见的结果。因此,永乐时期围绕皇位继承问题展开的斗争更加常态和复杂化,以至于后来发生了赵王的未遂政变和汉王的反叛。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