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朱元璋残暴,那他对自己的老百姓是否也残暴?

明朝建立后,虽然大规模的激烈的农民起义过去了,但是小规模的农民运动还时常发生,对此,朱元璋是加以镇压的。作为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江山,他害怕千里长堤毁于蚁穴,星星之火顿成燎原之势。可是,“布衣”出生的朱元璋心里十分清楚,农民造反都是官吏、地主逼出来的,如果不压制富豪、打击贪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还会再次爆发,他所建立的新王朝还有被推翻的危险。 因此,朱元璋深有感触地说:“富民多豪强,元朝时他们欺压小民,在家乡为所欲为,老百姓吃尽了他们的苦头。”

明朝建立后,他曾多次召见富民,警告他们不准胡作非为。同时又不得不依靠他们,让他们充任粮长。这些富豪出于其阶级本性,总是贪得无厌地欺压、剥削劳苦大众,用各种手段兼并、霸占土地。朱元璋则用严刑、重法来打击这些富豪,同时又制订新的赋役法来控制他们。

江南一带的地主所受的打击最重。他们有的因为支持反动势力被杀了,有的发配充军,有的迁往边区。朱元璋学汉高祖刘邦徙天下富民于关中的方法,在公元1370年一次就迁江南富民及无地农民十四万户于他的老家凤阳。使这些地主离开了自己原有的土地,受到沉重的打击。苏州富豪沈万三的兴衰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沈氏原籍吴兴南浔镇,迁到苏州后,因种地得法又经营海外贸易发财,成了元末富甲东南的巨豪。明朝建国后,沈氏以贿赂因而没有被迁到外乡,有沈茂、沈旺兄弟为苏州的大粮长。

公元1370年,曾率苏州富民五百五十四户输粮到京,受到朱元璋的接见,赐给酒食。因为沈氏是最富的上等户中最“秀”者,所以当时人称“沈万三”或“沈万三秀”。

公元1386年,编制鱼鳞图册,查出沈旺的两个儿子隐瞒田产,被送往京师坐牢,出狱后死去。沈茂之子沈阶,公元1388年为户部员外郎,留居京师,成为南京富豪,曾助建通济、聚宝、三山、洪武等城墙。一三九三年以蓝玉案牵连被捕,沈氏后人大部分被杀或充军,家产没收。“沈万三”从此破落。

朱元璋又说:“我过去在民间时,见到由儒生出身的县官大都迂腐得很,办不成事情;由小吏出身的县官大都奸诈而好玩弄手法,以致败坏政令坑害百姓,加上灾荒,弱者无法生存,强者就起来造反。这些都是贪官污吏造成的。”官逼民反。因此,他对贪官污吏非常痛恨。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对贪官污吏的打击是中国历史上所罕见的。 有一次,朱元璋外出视察,查出当地长官有贪污行为,便下令把这县官杀了。因为这县官贪财,就剥下他的皮塞满稻草,把它挂在公堂里,下一任县官只要抬起头来看见他的前任是如此下场,就触目惊心,不敢再胡作非为了。

他还下令:凡地方官贪污者,不得阻止老百姓到京城告状;凡贪污六十两以上的地方官,一律杀头示众,剥皮实草,挂在公座两旁。

朱元璋毕竟身处庙堂之高,不可能做到完全的体查民情,更不可能把所有地方官员的犯罪情形尽收眼底,那么,怎样才能对那些不法官吏做到早发现、早处罚呢?朱元璋苦思冥想,终于想到了一个方法:让老百姓自己上京城告发不法官员的罪行,一路上任何人都不得阻拦!

其实最开始的时候,朱元璋并没有做出这么“极端”的规定,在公元1382年,朱元璋颁布的圣旨中写的是:百姓受了冤枉,只允许在地方官府伸冤,然后自下而上,最终交到朱元璋手上,而不能直接就一路跑到京城来找朱元璋告状。(“凡军民,诉户婚、田土、作奸犯科诸事,悉由本属官司自下而上陈告,毋得越诉,輙赴京师。”)毕竟他是皇帝,日理万机,不可能一口气处理那么多事。但很快朱元璋就发现,这样的处理方式局限性太大。地方官员们很容易就把事情压下来,将状子烂在自己手上,并不上报,甚至私自殴打伸冤的百姓,使得老百姓有冤没处诉,这规定也就越来越起不到作用。

见到这种情形,朱元璋自然大为光火,他愤怒之下,终于在公元1385年第一次发行的《大诰》中作出了新规定:地方府、州、县的官吏,如果残害百姓,贪污腐败,那么允许当地的老百姓直接到京城向朱元璋本人告状。老百姓告状的路上,任何人都不得阻拦,即使他们没有“路引”,也就是过路的凭证,只要手持一本《大诰》,就可以畅通无阻。如果还有人敢阻拦他们,那么全家都要处死。

为了防止地方官员继续像以前一样殴打百姓,朱元璋对那些阻拦百姓告状的官员下手极狠。在《大诰》中,朱元璋就记录了几个因为阻拦百姓告状而获罪的例子。有个叫何添观的官吏,因为阻拦百姓告状,就被处以“刖刑”,挖掉了膝盖。在这样严刑峻法的压力下,各地百姓自然可以比较方便的告状,同时,那些官员们也都战战兢兢,不敢再阻拦了。当然,朱元璋也会对百姓说的情况进行细致调查,一旦发现这些老百姓是诬告,他也会严加惩罚,因为“奸徒若不抵罪,天下善人为所诬多矣”。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会主动去接触地方百姓,与他们交流。他曾经亲自接见前来纳粮的百姓,问他们地方情况如何,也曾召来地方的地主富户,严词训诫他们,比如公元1369年,朱元璋就召来部分浙西的富户,教训他们“毋凌弱,毋吞贫,毋虐小,毋欺老,孝敬父兄,和睦亲族,周给贫乏,逊顺乡里”。

在朱元璋这些举措的影响下,明朝的局势逐渐稳定,大明的国势也蒸蒸日上。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