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和刘彻都戎马一生,为何他们的诗词后世文人却超越不了

刘邦和刘彻都戎马一生,为何他们的诗词后世文人却超越不了

谥号自从西周诞生后,很多王、帝死后都会被后人起一个谥号,以概况其一生。尤其是帝王更是非常看重自己死后的谥号,在唐朝之前皇帝的谥号用得多,唐宋时候庙号用的多,明清则往往称呼皇帝的年号。我们今天就说被谥为“武帝”的皇帝的故事,武帝有很多,比如汉武帝,魏武帝,晋武帝,宋武帝,梁武帝等等,当然能被谥为“武”的肯定是有一定文治武功的,这就是所谓:威彊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

那么在众多的武帝当中,肯定首推汉武帝的“武功”最为显赫,甚至已经到了穷兵黩武的地步了,要不晚年也不会发罪己诏。这个毋庸置疑,他的文治武功受到了后世的倍加推崇和颇多微词。由于今天主要是讲的他的一首辞,所以姑且不论其它。

汉武帝作为胸中有千军万马的帝王,居然能写出一篇婉转凄恻的辞,着实让人非常惊讶。这就是他的《秋风辞》:

秋风辞

上行幸河东,祠后土,顾视帝京欣然,中流与群臣饮燕,上欢甚,乃自作《秋风辞》曰: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辞是韵文的一种,跟赋差不多,一般篇幅短小,这一点很像后来的诗词,所以也可以叫这是一首词。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赞美这篇辞说:“ 缠绵流丽 , 虽词人不能过也 ” 。鲁迅说后来的词人都写不过汉武帝,因此鲁迅潜意识里其实也把它当作一首词了。

这是汉武帝44岁时,也就是前113年十月 ,在一次出巡途中,和大臣一起饮酒作乐,乐极生悲时,即兴所做的一首辞。它不是因为汉武帝所做,才得以流传后世,我觉得它主要是本身就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不是一般文人可以写的出来的。

前三句起兴,无论是秋风白云,还是草木归雁都给人一种无法挽留的感觉,所以那佳人也像过眼云烟,转瞬即逝,那北方佳人,虽然绝世独立,倾城倾国,但终有死时,而兰菊凋谢后能够再开,怎么造化如此无情,虽贵为皇帝也不可以改变。无论船队多么豪华,乐队多么喧嚣,也难以排解忧郁之情,而那丝丝白发,更让人无可奈何。

汉武帝这首词,后人无法超越,后代的帝王更是无法超越。这不禁让人想起汉武帝的曾祖父刘邦的那首《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只有几十个字,艺术造诣依然让后人无法比肩,不得不承认,就算人家刘家人不做帝王,搞文学创作,依然是佼佼者。

宋代诗论著作《韵语阳秋》:“高祖《大风》之歌,虽止于二十三字,而志气慷慨,规模宏远,凛凛乎已有四百年基业之气。”说的更加邪乎,居然说从刘邦的《大风歌》的豪情壮志里可以看到汉朝有四百年的国运。那么我想说,从汉武帝的《秋风辞》的哀婉凄恻的基调里可以看到大汉朝从汉武帝死后,就慢慢走下坡路吧,毕竟物极必反。

汉高祖和汉武帝,都算是戎马一生,虽然汉武帝很少亲自上战场。两首关于《风》的文学作品,让后世文人无法超越,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奇迹。无论如何,他俩都是文学方面的天才,刘邦可是几十岁了还不会写自己的名字,跟文盲差不多,而这不代表他没有诗人的情怀,相反他的阅历是别人无法有的,所以他能写出波澜壮阔的诗歌。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