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被嘴害惨的大诗人

论诗必论唐诗,唐诗当以盛唐之诗最为绝妙,而孟浩然作为盛唐诗歌两大诗派之一的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其诗名远播,流传千古,每一个小学生都要学习他的《春晓》。但,看孟浩然的一生,终生未仕,只是偶尔给人当幕僚,从未被得到当局的重用,过着半隐居的生活。

同时期的著名诗人如张九龄、高适都得到过朝廷的重用,同为山水田园诗人的王维一直都在仕途,就连出生卑微的大诗人王昌龄也出任过校书郎、汜水尉等职。孟浩然多次出游,结交了许多诗人名士,也有许多庙堂之人,却终生未获得过一官半职。在中国古代,尊崇“学而优则仕”,就连放荡不羁爱自由的诗仙李白都被玄宗皇帝授为翰林,无奈被排挤,最后被赐金放还;而已经名声大噪的孟浩然却终身白衣,不被重视,让人不解之余,更多的是惋惜。

但从孟浩然的才华来看,他的一生不被赏识多少有些可惜;但是从孟浩然的生平经历来看,其中原因更多的是被他自己的嘴害得。

前期,王昌龄一直过着隐居生活,在鹿门隐居,与三几好友共游赋诗,醉心于山水之间。直到四十岁,满怀信心的进京赶考,结果却落榜了,但他的诗名不会因为落榜而埋没。当时在京城为官的张九龄和王维等人都因他的诗名与他结交。但是,他也在与 王维结交时惹怒了唐玄宗。

据《新唐书﹒孟浩然传》记载,一日,王维邀他去家里玩,不久,玄宗皇帝到了。孟浩然惊愕之下就躲到床下,王维不敢隐瞒,如实告诉皇帝。皇帝说,听过孟浩然这个人,诗名还不错,但没有见过,叫他出来。孟浩然出来拜见皇帝,皇帝问他的诗,孟浩然心中想:遇到赏识的人了,我要好好表现,要把压箱底的东西拿出来。心中得意,背诵自己的得意诗作,背的起劲,一得意就忘形,把自己《岁暮归南山》中的“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背了出来。皇帝一听,顿时不高兴了,说:“你不来求官,而我也没有抛弃你,怎么这样诬蔑我呢!”于是,孟浩然第一次到京城,不但科举没考上,还把皇帝给得罪了,被放还。这一次,玄宗表现了对他的认可,本有机会得到的赏识,甚至得官,却被他口无遮拦给说没了。不得不说,这次,孟浩然败给了自己的嘴。

孟浩然的悲剧在现在的社会也经常出现,经常有一些人自恃才华横溢,口无遮拦,最终得罪上司或领导,葬送自己的大好前途。可见,我们时刻都要管住自己的嘴巴,说合适的话。

得罪玄宗皇帝后,孟浩然自然没法在京城混下去,回到故乡,又多次游历各地,结交诗人名士,还当过张九龄等人的幕僚,也得到了不少官员的赏识。其中,襄阳刺史韩朝宗就十分赏识孟浩然,还向上级朋友宣扬他的才华。刚好,当时皇帝下令招纳贤才,让五品以上的清官和刺史各推荐一人。韩朝宗就约孟浩然一起进京,准备把孟浩然推荐上去。

然而,在此关键时刻,孟浩然的嘴又误事了。本来和韩朝宗约好一起进京,但,刚好朋友来了,不管不顾,一起喝酒谈诗,好不快活。快到时间了,有人提醒他与韩朝宗有约,结果他大怒呵斥说:“我已经喝了酒,哪里顾得上他!”结果,传到韩朝宗耳边,大怒不已。就这样,机会又在嘴边溜走。

都说,喝酒误事,孟浩然这次不仅把事给误了,还把他的推荐人给彻底得罪了。就这样,孟浩然又一次因嘴葬送了一次进入仕途的绝好时机。、

或许真的要一辈子漂泊江湖,从此从此以后,孟浩然一直都过着半隐居生活。在辞去张九龄幕僚的两年后逝世。据王仕源《孟浩然集序》记载,他的死也是因为他的嘴。“开元二十八,王昌龄游襄阳。时浩然疾疹发背,且愈;想得欢甚,浪情宴谑,食鲜疾动,终于冶城南园,年五十有二。”从这段我们可以看出孟浩然是有病在身,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外科小疾病:西医称疖,中医叫痈疡。在古代,这也是不轻的病。好友来了,性情大起,一起欣赏襄阳美景,赋诗作文,当然也少不了喝酒食鲜,结果疾病复发。

或许当时孟浩然的处境真的如他的诗所云:“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好友来了,不管什么高管举荐,甚至不管生命安全。结果丢了入仕的机会,丢了性命。

我们也知道,孟浩然也是性情中人,李白就曾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但是,从我们自身的长远发展来看,还是要多管住我们的嘴巴。

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放在孟浩然身上尤为贴切,警示我们要管住自己的嘴巴。特别是现在的社会,流行海吃海喝,我们更有必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去决定怎么个吃法。另外,往往我们冒犯某人,不在于做了什么坏事,而在于一句不经意的话语。所以,我们更要注意言辞,多夸奖,少讥讽。说话的艺术是一门学问,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

在这个多元的社会,管住我们的嘴巴,就成功了一半,另一半靠我们的努力和能力。试想,如果孟浩然能管好自己的嘴巴,也不至于一生浪迹于江湖,后期也可能作出更多精彩的诗篇。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