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评衔,中央原不打算为这五位将领授衔,为何后来又改变主意?

新中国第一次授衔是在一九五五年,其时有十位元帅、十位大将、五十五位上将、一百七十五位中将等高级将领和一众将官们被授予了现役军衔。事实上,评衔工作是从一九五二年开始的,由总干部部部长罗荣桓及其下属负责,评衔过程是一个麻烦的工作,军衔评高了,会引起其他将军们的不满,军衔评低了,也会让人心生怨怼。因此,评衔工作进行时,罗荣桓一直都是亲力亲为、严格把关。

授衔仪式

一九五五年,为解决与军队有历史联系和某地区有联系地方领导干部的授衔问题,罗荣桓的总干部部曾列出一份包含二十一位地方干部的名单,他们分别是中共蒙绥分局书记乌兰夫,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兼党组书记赵尔陆,福建省委第一书记叶飞,云南省委第一书记谢富治,中共新疆分局第一书记王恩茂,中共西南局常委王维舟、广东省委副书记冯白驹等。

当时,针对这二十一人的授衔问题,罗荣桓曾向中央军委提出了三个解决办法,第一种是既要评衔也要授衔,第二种是评衔而不授衔,第三种是只授予预备役军衔。很显然,不论是评而不授,还是预备役军衔,都剥夺了这些将军们的授衔资格。不过,中央军委收到了罗荣桓的建议后,并未采纳,不久之后回复罗荣桓:凡一九五二年不在军队任职,转为地方干部的,一般不参加军衔评定工作。

总干部部部长罗荣桓

为此罗荣桓参照中央军委的建议,重新列出了这二十一位共和国将领的名单,对他们实行“评而不授”的办法。什么是评而不授,简言之就是“口头上承认你有资格评衔,却不实际授予军衔”。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评而不授”比“不参加评衔工作”更令人失望,“评而不授”说白了就是“有名无实”。不过,在当时近乎严苛的评衔工作下,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是必然的,一九五五年授衔的少将以上将领人数不过一千多人,若是考虑为所有将领授衔,那么这一数字将达到惊人两千多人。

值得一提的是,后来一九五五年正式授衔的时候,这二十一人名单中并非所有人都只评而不授,而其中有五位将领被授予了现役军衔。他们分别是乌兰夫、赵尔陆、叶飞、谢富治、王恩茂,其中乌兰夫、赵尔陆、叶飞以及谢富治都被授予了上将军衔,而王恩茂也被授予了中将军衔。那么原本中央并不打算授予这五位现役军衔,为何临授衔时又将他们列入了现役授衔名单?

赵尔陆(右二)

事实上,中央之所以这样决定,是因为几个月前的一项重大改革。我们知道,开国之后原本是有六大军区的,分别是东北、华北、华东、西北、西南、中南军区,不过到了一九五五年二月,中央军委决定将六大军区进行拆分重组,扩大为十二个军区,即沈阳军区、北京军区、济南军区、南京军区、广州军区、武汉军区、成都军区、昆明军区、兰州军区、新疆军区、内蒙古军区、西藏军区。

正因为这一军区改革,原本没有担任军职的乌兰夫、赵尔陆等五人,重新进入军队系统,其中乌兰夫上任内蒙古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赵尔陆担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属军事工业,叶飞担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福建军区司令员,谢富治任昆明军区司令员兼第一政委,而王恩茂则担任新疆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当然,这五位将领之所以被授予军衔,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所在的军区都是我国的边疆以及福建前线战区,肩负着稳固边疆的重担。

叶飞

一九五五年,在中南海紫光阁举行的授衔仪式上,这五位共和国将领被一一授予了军衔,他们作为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