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曹操的师父、周瑜的好友,却志大才疏,结局悲惨!

在《三国演义》中,蒋干不是什么主要人物,只是个跑龙套的小角色。但是,这个小角色出现在赤壁之战这个关键时期,他所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小说所描述的赤壁之战中,曹操的失利,蒋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小说中的蒋干原本是周瑜的同窗,志大才疏,主动向曹操请缨前往江东劝降周瑜。不料蒋干的意图早被周瑜识破,周瑜将计就计,伪造了蔡瑁、张允写给周瑜的降书,故意让蒋干盗走交给曹操,曹操果然上当,杀掉了曹军中精通水战的蔡、张二人,主动解除了对孙刘联军的巨大威胁。之后,蒋干再次前往江东,把“凤雏”庞统请到了曹营,也给了庞统“巧授连环计”的机会,为下一步的火烧赤壁创造了前提条件。蒋干这个角色在小说中是一个小丑,成了被周瑜反复戏弄、利用的悲剧人物。小说家对于“蒋干盗书”的细节描述扣人心弦,是《三国演义》中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

蒋干赴江东劝降,在历史上确有其事,这个故事见于《三国志·周瑜传》注引《江表传》。不过,这个故事的发生时间和过程与小说中的描述大相径庭。历史上的蒋干与周瑜并不是同窗,而是同乡,也就是《江表传》中所说的“州里”。蒋干仪表不俗,以能言善辩闻名于世,在江淮地区没有人敢与他进行辩论。曹操听说周瑜年轻有为,心生爱才之意,打算派遣说客进行拉拢,于是秘密派遣蒋干前往江东劝降。于是蒋干布衣葛巾,独自一人前往江东。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呢?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在赤壁之战之后。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江表传》的原文是这样:“初曹公闻瑜年少有美才,谓可游说动也,乃密下扬州,遣九江蒋干往见瑜。”从这个记载来看,曹操派遣蒋干劝降的时候,对于周瑜的了解是“闻瑜年少有美才”,这就说明双方之间并没有发生过直接的接触和对抗,曹操对周瑜的了解只限于听说。而等到赤壁之战以后,周瑜已经名满天下,是曹操的死敌,又在江陵之战重挫曹操。在这个时候派人去劝降于理不合。因此,笔者倾向于时间应该在赤壁之战以前。

蒋干见到周瑜后,周瑜出门迎接,并开门见山问蒋干:“子翼(蒋干的字)不辞劳苦、远涉江湖而来,是不是为曹操来做说客的?”周瑜一眼就看出了蒋干的来意。蒋干只得敷衍到:“你我同乡之间多年不见,听说足下近来在江东英名赫赫,所以特地来看看。你怎么就疑神疑鬼,把旧人相聚说成了来做说客呢?”周瑜说:“我虽然比不上夔和师旷,但是也能做到闻弦赏音,你的弦外之音我还是能听出来的。”之后,周瑜摆下酒宴款待蒋干。

三天之后,周瑜请蒋干前往周瑜的军营,参观了营中的仓库、物资、器械、仪仗。回到周瑜的府第后,周瑜又让蒋干看了孙权赏赐给自己的侍者、服饰、珍玩。周瑜对蒋干说:“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共之,纵然是苏秦、张仪再世,郦食其复生,我都只会拍着他们的后背斥责他们的劝降的言语,更何况是你呢?”蒋干听完周瑜的话,明白了周瑜的心意,只是微笑,再也没有说出劝降的言语。回到曹营之后,蒋干一再称赞周瑜度量宽宏、雅量高致,不是言语所能打动的。

从《江表传》的这段记载中得知,虽然蒋干的确做过曹操的说客去劝降周瑜,没有讨得任何便宜,但是并没有出现被周瑜利用的情况。而且,这个故事的发生时间也不是在赤壁之战期间,自然也就不会发生曹操斩杀蔡瑁、张允的场面。

蒋干的故事与赤壁之战扯上关系,大致出现在元代。关汉卿的《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中,蒋干的名字就已经出现了。该剧第一折中就有“则他那周瑜、蒋干是布衣交,那一个股肱臣诸葛施韬略,亏杀那苦肉计黄盖添粮草”的句子。而在《三国志平话》中,蒋干出现在赤壁之战期间,他的身份也变成了曹操的师父,主动自荐前往周瑜军营进行劝降,并夸口不但可以成功说服周瑜,还可以让周瑜“先斩刘备,然后驱兵南渡取吴”。他亲眼目睹了周瑜打黄盖的全过程,虽然没有向周瑜劝降,但是却成功地“说服”了上演苦肉计的黄盖。蒋干也没有盗书,蔡瑁、蒯越的投降书信是由黄盖直接交给蒋干的。蒋干最后的命运在《三国志平话》中也有一段记述:

却说武侯过江,到夏口。曹操船上高叫:“吾死矣!”众军曰:“皆是蒋干!”众官乱刀锉蒋干为万段。

从蒋干故事的发展演变的过程看,“蒋干盗书”是《三国演义》作者创造出来的一个情节。《三国演义》作者对之前已经逐渐成形的蒋干形象进行了较大改变,在艺术处理上也更加精细。把蒋干这个人物与赤壁之战联系在一起,通过蒋干,增加了蒋干盗书、黄盖诈降、阚泽献书、庞统授连环计等众多情节,为描述赤壁之战的情节编排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而蒋干这个人物也变成了志大才疏、自作聪明的可笑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国演义》作者对于蒋干这个人物所做的艺术加工是非常成功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