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是春秋五霸之一的强国,最后竟然落魄收场,它是如何衰败的

提到春秋,或许人们能够说出的有太多太多,毕竟这个时代的历史实在是太精彩了,百家争鸣,七国称雄,每一桩每一件揪出来都能说个三天三夜。但若说到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那也同样精彩万分。各个国家你争我夺,纵横交错,可若说到基本盘,那么也就无非是在齐国、楚国、晋国、秦国四个国家之间来回替换。

这四国中,秦国不用说,数代明君,最终一统七国,称霸中原,成为独一无二的大一统国家,秦始皇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达到统一的君王。只不过那个时候的秦国虽然在秦穆公时期称霸西陲地区,之后也一度承担过大国的形象,但后来很快就衰弱下去了,一直到春秋末年才开始振兴,也就是申包胥哭秦庭的那段时间,出兵帮助楚国复国,算是秦国渐渐强盛的一个例证。

至于楚国和晋国更不用说了,当时的环境下楚国是妥妥的霸主,魏国的朝秦暮楚更是广为流传。只不过后来的楚国因为内耗严重,从君主到臣子都没什么出彩的人,不像秦国代代明君。整个春秋时代,除了楚庄王和楚成王那段时间,基本都处于不温不火的时候,甚至有一段时间下降到了普通效果的程度(楚平王和楚昭王的时代)。而晋国就更不用说了,纵横在四国间的大佬,可惜他们的国君也是下场最惨的一个。

最有名的成语三家分晋就是在这个时候来的。

这事儿归根结底,还得晋文公来背锅,基本就是晋文公重耳在任用大臣方面导致后期三家崛起,最后把晋公室的力量进一步削弱,最后导致三家分晋的结局。

这个晋文公是晋献公之子,前期也算得上是雄才伟略,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先秦五霸之一,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当时的晋文公为了雄霸天下,可谓是绞尽脑汁,毕竟当时的齐桓公称霸的时候,可以说是尊王攘夷,威风八面。虽然现今的天子早已经不负当时的龙威,可毕竟是天下共主,不知道多少双眼睛干巴巴的在那儿瞅着呢。

就在晋文公为尊天子绞尽脑汁之时,机遇来临了。

前636年,周襄王胞弟王子带盗嫂事发,与襄王发生火并,王子带联合狄人军队攻周,大败周军。周襄王慌忙逃跑,如过街老鼠。

此时与晋文公同样有雄霸天下之心的秦穆公嗅到了机遇的味道,开始调兵遣将,屯兵于黄河岸边。

晋文公关起门来商议,狐偃以一个大政治家的嗅觉,力挺文公:“想得到诸侯拥护,勤王是上上之选,足以取信诸侯,且合乎大义。周天子是天下之大宗,有他的支持,必能奉天子以令不臣。”

这样一个借口,足以做到挟天子而令诸侯,出兵勤王,对晋文公来说,是妥妥的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

晋文公没有犹豫,挺直腰杆下令出兵勤王,而且还亲率大军,浩浩荡荡的撇开秦穆公,将周襄王迎接回了王都。

周襄王大为感动,亲自接见晋文公,并好酒好肉招待。

有了周襄王这道门槛,晋文公逐鹿中原的大门打开,晋国开始真正的称雄称霸。

但是就算强如晋国,最终三家分晋,晋国的国君过得还不如一个普通的卿大夫。

从晋文公时代到晋悼公时代,韩赵魏三家基本上都在晋国担任卿大夫的职位,无论是晋悼公时代的魏绛还是晋文公时代的赵衰,乃至晋景公时代的韩厥,都是三家势力的代表人物。

那个时候的晋国是中原霸主,对于这几个小小的卿大夫,晋国国君并不看重,小泥鳅而已,能够翻出什么大浪花?

可谁知就是这么几个小泥鳅,最终经过几百年的实力积蓄,三家的实力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足以影响到了霸主晋国。

而且春秋末期争霸战争逐渐停止,各国新兴的生产方式全力发展,晋国没有跟上步伐,使得晋公室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进一步削弱,最终导致的就是卿大夫的崛起和晋国的灭亡。

毕竟那个时候韩赵魏三家的实力,单独拎出来一个都已经强过了晋公室,替代晋国的时机也已经成熟。之后三家的掌权者便通过贿赂周威烈王的方式,使得周朝承认了他们的诸侯地位。

同此也就进入了战国时代,有了齐楚燕韩赵魏秦的战果七雄。

至于晋国的最后一个国君晋静公也是被废掉,贬为庶人,唐唐春秋霸主,最后竟然落到了这般田地,实在是可歌可泣。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