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故居丨细访曹莘耕故居,看薄荷大王的传奇人生!

在柴桥芦南社区马家弄

有一座民国时期的古建筑

这里走出了一位“薄荷大王”

跟着小编一起探寻他背后的故事

曹莘耕故居位于北仑区柴桥街道芦南社区马家弄。坐西北朝东南,占地2200平方米,硬山顶,马头墙。中、后进正屋均为面阔五间二弄、重檐楼房。

曹莘耕故居是一处总体保存较好的民国时期豪门大宅,建成后至解放初期,曹莘耕经常在此居住。2009年被核定公布为区级文保点。

根据当地居民的指引,我们穿过许多小巷后终于找到了曹莘耕故居。这是一座类似北京四合院的小屋,据说四周有很多都是曹老先生的家宅,每一幢房子都显得十分古朴,丝毫看不出是一处名人的住所。

屋檐和柱子上依稀可见精美的雕花,如果你有时间不妨跟当地的老人聊聊天,坐下来品品茶,他们都很热情,丝毫没有对陌生人的胆怯,我想这就是一代名人曹莘耕先生所扩散的豪迈和好客吧。

曹莘耕故居不仅留有他曾经生活的印记,

同时也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的

文化风貌和历史记忆。

曹莘耕是近代上海“宁波帮”企业家,新华薄荷厂创办人,人称“薄荷大王”。抗美援朝时,捐献飞机一架。公私合营时,将企业全部交给政府。他情系桑梓,为家乡柴桥做了大量公益善事。

曹莘耕(1889年—1976年),名占骏,号星庚,后改为莘耕。他是柴桥新曹村第九代分支迁移至紫石里隘村魁斗桥旺族后的第十八代子孙。经堂兄介绍,他去了上海。

艰辛的生活,磨练了他自强自立的意志。他便兢兢业业,勤奋踏实工作,待人接物更有礼貌,说话办事更有灵活性,令人刮目相看。

1920年,他被小港李家新丰杂粮行的大股东李咏裳所尝识,聘请他为该行经理。曹莘耕有了用武之地,他平易近人,知人善任,奖优罚劣。业务上,他先后在大江南北及云贵黔川地区扩大经营范围,增加杂粮经销品种,在不到几年时间里,新丰杂粮行的业务得到迅速发展。

1925年,适逢有家“大德晋”油厂停业。曹莘耕向李咏裳建议:以新丰行历年积余资金,将该厂全套设备买下,改名为“大德新”榨油厂。李咏裳见新丰行蒸蒸日上,认为曹莘耕才干不凡,便赞同他的建议,盘下该厂后,聘他兼“大德新”榨油厂经理。从此,人人都叫他曹阿大。曹阿大的信誉,在上海商界开始鹊起。

上世纪三十年代,大上海市场上有不少商品诸如化妆品、药品、糖果等都是日本货。面对日货泛滥成灾的局面,一些爱国民族资本家忧心如焚。李咏裳叫儿子李祖泰去和曹莘耕商量,能否办一家薄荷厂,与日本人对着干,曹莘耕听了表示大力支持。

1937年7月,在卢湾区打浦桥附近办起一家新华薄荷厂股份有限公司。虽然其间遭受了打压,但是他们不但没有屈服日寇罪恶行径,反更激起了办好薄荷厂的决心。他们把厂址迁到麦根路(今恒丰路)“大德新”厂的几间空屋内,大刀阔斧地干起来。

曹莘耕把自己生产的薄荷脑产品注册商标为“白熊”牌。根据“白熊”薄荷脑的功能,以草绿为商标底色,上配一只憨态可掬的白熊图案,刊登在各大报刊上、街头广告上,形象可人,意味隽永,使人一看顿生一种清凉愉悦的感觉,视觉效果十分显著。

由于优质守信,包装精致,足斤足量,“白熊”牌薄荷脑在国内市场上一炮打响,压倒日本同类产品,企业很快发展壮大。其后,“白熊”牌薄荷脑又遍销美、英、法、德、日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几十年来,“白熊”牌薄荷脑在国际市场上一直独占鳌头,成为中国民族工业的骄傲。因而曹莘耕名声大振,被人尊称为“薄荷大王”,列入英国剑桥国际传记研究中心主编的《世界名人录》内。

曹莘耕因在上海商界享有较高信望,上海敌伪政府多次派人威迫利诱曹莘耕,都无法说服曹莘耕,只好寻找机会报复。但未等他们找到机会,1940年初,曹莘耕毅然离沪去渝。

期间,他多次参与民主人士聚会活动,共同筹建民主建国会,和他们一起共议救国大事。曹莘耕还参加了西南实业协会200余位工商界人士星期五聚餐会,聆听了周恩来在会上发表的《当前经济大势》的演讲。周恩来的演讲,使曹莘耕明确了共产党对私营工商业的基本原则,从心底里拥护中国共产党。

抗战胜利后,国土重光,共和国急需外汇资金,曹莘耕和李氏三兄弟让薄荷厂加紧生产,扩大出口数量,为国家创汇2亿多美元。抗美援朝期间,曹莘耕带头向国家捐献了一架飞机,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前线作战。

在“五反”运动中,他提前完成补交国税任务。这一切,充分显示了曹莘耕崇高的民族气节和深明大义的爱国主义精神。曹莘耕先后被选为上海杨浦区、南市区及浦乐县人大代表,并曾任上海市政协委员、工商联委员。

曹莘耕深知贫苦失学之苦,事业稍成后就情系桑梓,不遗余力资助家乡公益事业。

他在柴桥创办美丰杂粮行,以盈利接济相邻。1933年他又在里隘创办敬德小学,以后几十年一直资助该校经费。

出于对故里的关爱,曹莘耕出面组织柴桥建设协会,除他本人出资捐助外,还从在上海的家乡富商那里募来巨资,重建柴桥小学。1947年夏,崭新的凹字型二楼校舍终于建成,学生们都回到了自己的学校。开学的那天,大家热泪盈眶,十分感谢曹莘耕先生及上海捐资乡人解囊相助,使他们重新有了安心学习的地方。

为了使南北老百姓往来和拉车方便,曹莘耕与当地政府商量后,建立柴桥人民建设协会,由他担任会长,决定由他出资把阶梯形拱桥改为流线型桥,并把狭窄老街适当拓宽,在破碎的石板街路浇上光滑的水泥,使柴桥街市比原来更畅通整齐。

解放以后,曹莘耕先生曾任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工商联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执委,上海市杨浦区人大代表。1976年,曹莘耕病逝上海,享年87岁,柴桥人民永远怀念他。

进一个名人故居了解一个人,

入一间房选一本书;

观一件文物了解一段历史,

这就是“曹莘耕故居”探寻的成果。

文摄:恒荣文化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