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D立德人物|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为大国梦奉献一生

1947年,印度结束了英国近100年的殖民统治,宣告独立。1951年,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因在争取印度独立中作出的巨大贡献,被推选为印度的第一任总理,并连任四届直至他逝世,成为印度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总理。

尼赫鲁在立国之初就说过:“印度现在所处的地位决定了它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流角色。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销声匿迹,中间地位对我毫无吸引力。”

为了能让印度真正屹立于强国之林,尼赫鲁穷尽了一生心血。

打败敌人的第一步—了解他

尼赫鲁出身贵族,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孩,尼赫鲁被父亲寄予厚望,将他作为接班人培养。在尼赫鲁很小的时候,就对社会局势有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他看到在印度的英国人对百姓们嚣张跋扈的行为态度,对英国统治印度感到了强烈的不满。

1905年,尼赫鲁远赴英国,接受英国贵族中学的教育。起初尼赫鲁因为年纪稍大且不懂拉丁文而被人嘲笑,但因为尼赫鲁对政治的关注,他比其他同学掌握了更多的政治知识,甚至对英国的政治局势也更加了解,这使得他在学校脱颖而出。随后尼赫鲁凭借超凡的毅力和卓绝的勤奋,提前考入了剑桥大学自然科学系。在剑桥,尼赫鲁博览群书,对社会、历史、经济和哲学都有了更为深刻的研究思考。他逐渐意识到,“乞求与哀鸣不能从英国得到任何东西”。尼赫鲁萌生了要争取印度独立的念头。

1912年,尼赫鲁从伦敦法学院毕业并拿到了律师资格执照。在英国历时七年的学习和生活给尼赫鲁带来了思想上的巨大改变,他接触到了多种政治流派,对“费边社会主义”更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尼赫鲁坚信,印度这样的大国,是不应该也不能被英国控制的。

回到印度后,尼赫鲁加入了国大党,决心为取得印度的独立而战斗。

一心为国终于成就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尼赫鲁加入了甘地领导的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并成为了甘地的忠实信徒。在这一场旷日持久的印度独立运动中,尼赫鲁共计入狱9次,坐牢的时间近三年。但尼赫鲁对此毫不畏惧,他在给国大党的声明中说道:“为印度的自由而战无上光荣……对一个印度人来说,没有比为事业而牺牲更好的了。”

在国大党期间,尼赫鲁的政治思想也逐渐走向成熟。尼赫鲁在担任国大党秘书长时常常没日没夜的工作,且因为这一职业没有薪水,他和父亲节衣缩食,甚至把变卖家产得到的钱作为国大党活动经费。为破坏印度独立运动,英印当局也想拉拢尼赫鲁,为尼赫鲁开出了各种诱人的条件,但都被尼赫鲁断然拒绝了。在尼赫鲁心里,没有什么能改变他让印度获得独立的信念。

尼赫鲁虽然是甘地的信众,但他并不盲从甘地。在认识到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缺陷后,尼赫鲁决意开辟一条新的印度独立道路。他花费近两年的时间出访欧洲,先后访问了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和苏联。尼赫鲁的这次出行为他日后的一系列政策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回国后,尼赫鲁被甘地推举为党主席,走上了最高领导位的尼赫鲁开始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抱负。他先是使国大党在国内赢得民众的一致拥戴,随后向英国发起“退出印度运动”。英国当局针对这次运动展开了大规模的镇压活动,尼赫鲁第九次也是最后一次被捕。但此时的尼赫鲁坚信这是黎明前的曙光,印度独立已是势不可挡!

1945年,尼赫鲁被释放出狱。1947年,印度独立,尼赫鲁发表独立宣言:“不管风多大,浪多高,我们将永远不让自由的火炬熄灭。”

理想主义者的成与败

尼赫鲁在执政期间,推行了诸多重大政策,对国家官吏和军队进行了整顿和扩充,实现了国家机构和军队的印度化。他还用赎买和武力手段合并印度554个土邦,削弱封建势力,统一印度,并在此基础上按民族语言重新划分邦界。此外,他还实行了土地改革。尼赫鲁通过实行国有化和建立国营企业,培植了强大的国营经济。与此同时,私营经济在国家的保护下,也有了巨大的发展。这一切举措都在使印度向理想中靠近。

然而尼赫鲁清楚地知道,仅仅印度发展得好是不够的,只有所有发展中国家共同强大起来,实现独立自主,印度才能真正迈入大国行列。1954年6月,尼赫鲁与应邀访印的中国总理周恩来发表声明,公开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61年他和铁托、纳赛尔共同发起不结盟运动,为发展中国家创造了联合自强的新开端。

晚年的尼赫鲁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他意识到自己恐怕时日无多,于是便将重心放在了培养接班人上,这个接班人就是他日后被称为“印度铁娘子”的女儿--英迪拉·甘地。为了让女儿顺利上位,尼赫鲁用计谋将反对英迪拉·甘地接班的力量清除殆尽, 完成了他政治生涯的最后一项重要任务。

1964年5月,这位为印度奉献了一生,甚至临终也在为印度的未来考虑的伟大领袖,贾瓦哈拉尔·尼赫鲁病逝。

如今的印度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都在国际上占据领先地位,大国之崛起蓄势待发。甘为蝉蛹而为大国之梦坚持奋斗一生的尼赫鲁没能亲眼所见如今印度的破茧成蝶,却在每一个印度人民心里留下了英雄的身影,而这就是对心怀理想并始终坚定前行的人最大的鼓励。

版权声明:文章图片、以及部分文字素材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