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揭秘:中秋月饼的历史变迁,苏轼有句诗描写得很传神

眼瞅着中秋佳节马上就要到了,吃月饼肯定是少不了的一道习俗。这月饼,在古代其实有很多种叫法,比如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流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那么这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呢?答案是殷、周时期。

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太师饼”。相传殷商时代武王伐纣时,闻太师带兵出征,他深知兵贵神速的道理,为减少中途埋锅造饭的时间,便命部下做了一种名叫“糖烧饼”的干粮,这糖烧饼便是最早的“月饼”雏形。

到了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起了芝麻和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所以此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叫做“胡饼”。

到了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在八月十五那天凯旋归来。高祖很高兴,便在宫中设宴款待了他们,各地使节纷纷前来道贺,其中吐蕃使节就献上了“胡饼”祝捷,李渊接过“胡饼”,笑指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接着便将“胡饼”分给了群臣。不久后,民间就开始有专门从事“胡饼”生产的师傅和糕饼铺子了。

晃晃悠悠,历史的车轮又来到了北宋年间,当时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名叫“官饼”的糕点,民间则俗称“小饼”、“月团”。对此,苏轼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一直到南宋时期,“月饼”这个词语才第一次出现在史料中。文人周密在记叙南宋都城临安见闻的《武林旧事》中,第一次提到了“月饼”之名称。不过当时的月饼是菱花形的,啥时候想吃都可以,并非只局限于中秋节这天。

虽然“月饼”这个名称的来历,已无从考证。但是,苏轼留下“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或许这是月饼这个名称的来源以及月饼做法的根据。

到了明朝,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在民间开始广为流传。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民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

明代文人田汝成《西湖游览记》中说:“八月十五日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由此可见,月饼寓意团圆,也应该是明朝开始的。

清朝就更不必说了,随着月饼制作工艺的不断提高,品种也是不断增加,生产和销售月饼的店铺也是四处开花。

月饼,虽说只是一种糕点,但随着千百年的传承,早已成为一种最具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最具生命力的糕点。吃月饼,实际吃的是一种文化,一种氛围,一种情感。

顺便说句题外话,您喜欢什么馅儿的月饼呢?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