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秦始皇不能叫嬴政、赵政?解剖先秦男子称谓法则,从姓氏说起……

科普文,较长,耐心哦。

经常有人说,先秦男人的名字看起来怎么那么奇怪,二三四五个字的都有,根本不像中国人,有些名称,不仅不好记,简直莫名其妙。

还有人不明白,为啥孔子姓孔,而孔子的爹却叫叔梁纥?咋整的?

咱们先说姓氏的问题。

中国姓氏制度发生过天翻地覆的改变。现在的人都是姓+名(取消了字),所以错以为古往今来名称里的第一个字必然是姓,其实先秦时期不是这样诶。

首先,先秦(春秋)的男子称氏,不称姓,这是不变的定律。虽然进入战国后,姓氏制度已经发生了大变化,但男子正常情况下还是称氏。

所以,也就是说,秦始皇在当时喊他秦政,秦王政,公子政,甚至是他祖先的氏赵政都不算错,但不能叫他嬴政。姓+名,那是女人的称呼法则之一,叫嬴政就给始皇帝换性别啦。(前面我总结过春秋时期女性称谓法则的模式,所以这里不多说了,可以百度搜)

而孔子的孔是氏,孔子的祖先是宋国国君的后代,宋国的国防部长孔父嘉就是孔子的六世祖。后来,孔父嘉因为老婆颜值太高而被害,全家集体逃到了鲁国,在鲁国,他们地位不高,没有得到啥封地,所以,孔依然是他们的氏。所以,他爹全名应该叫孔叔梁纥。有人说,孔是氏,叔梁是字,纥是名,其实是毫无根据的。那么,他们姓什么呢?姓是不会变的,宋国是商朝的后代,所以他们都姓子。当今社会的子姓,就是东奔西跑的商朝后代、宋国人传承下来的了。

从这段我们get到了一个信息,得到封地的城邑名,就会变成一个人或者一个家族的氏了。

当然,氏的来源肯定不止这一种方式。我们大致总结为六种:

1.以封邑(国名)为氏

这是当时绝大多数的模式。譬如晋国的六卿,都是封在哪里,就以哪里为自己家族的氏了。如果该族人牛逼,建立了新国家,国名就会延续封邑名,也依然是他们的氏。

简单说几个例子。

晋国的韩、赵、魏几家,都是因为封地而得氏,但后来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建立各自国家,子孙后代也依然用国名(封地)作为氏。所以很显然的,战国四公子的魏无忌,赵胜、田文、黄歇,都是以封地作为氏的(封地变成了国名氏不变)。

魏和赵,都不是他们的姓。魏国是周天子的远房后代,姓姬,赵国姓嬴。这也就是所谓“秦赵同宗”的原因之一。所以你看,赵国都是赵某某,秦国怎么就变成嬴某某了呢?

说到这里,顺便说说,为什么叫秦政比叫赵政更正确。还是要以晋国为例子。晋国有个荀首,是荀林父(下文要提到)的亲弟弟。本来,他们都是荀氏,但荀首因为功劳得到了智地作为封邑,也就变成了智首。于是,子孙后代也就叫智某某。到春秋末期,三家分晋攻灭的智伯,就是智首的后代。

为什么要强调他是智首,为什么他后代不再叫荀某某?因为,得到封邑另立门户,本身就是一个男人的无上荣耀,他已经获得这份荣耀了,别人当然不能在称呼上给剥夺掉啊。

所以,同样的,秦国的祖先和赵国的祖先虽然最开始是一个人,随着时间发展,其中一个人有了点出息,被封在赵地,所以以赵地为氏。但是赵·家人越发展越大,儿又生子,子又生孙,其中一个孙子也混得有了出息,因功被封在了秦地。于是,赵·家的还是赵氏,而得到秦地的这一支人,从此以后就是秦氏了。怎么还能继续说自己是赵氏家族人呢?这不是直接抹灭第一个获得秦地的祖先的一切努力,把他打回赵家芸芸众生中的一个么?

至于田文,他是齐国贵族,齐国原本是姜太公所创立的吕氏政权,后来“田氏代齐”,齐国的国君变成了田家人。田家虽然篡了齐国,却没有把自己的氏跟着变成齐,他们依然是田某某。战国时姓氏发生了一些改变,有时候他们也被称为祖先的陈氏。

《芈月传》中大名鼎鼎的楚国春申君黄歇,并不是楚国的贵族。他算是亡国破落户,祖先黄国在楚国旁边,被开疆拓土的楚国灭亡了,根据灭国不绝祀原则,所以黄国的贵族后代到楚国世代生活,依然是黄氏。

再比如秦国的商鞅。他出身在卫国,所以叫卫鞅,后来因功被封在商地,于是就变成了商鞅。

其他以封邑为氏的例子也可以以此类推,不一一列举那么多人名了。

2.以官职为氏

这一点,最著名的是晋国的士会和荀林父。

士会的祖先被灭国而逃到晋国当了士师,所以他们家族就以士为氏。后来士会自己本领大,先后被封在范和随地,根据封邑为氏原则,所以他也叫范会、随会。因为后来士家世代耕耘的是范地,所以,渐渐地,他的直系后代就叫范氏了。据《汉书》记载,刘邦就是士会的后代。

荀林父祖先得到的封地是荀,所以全家都是荀某某。到城濮之战的时候,晋文公设立了三行将,荀林父当了中行将军。接着,荀林父在晋国越混越有资历,越混越出息,当上了军政一把手的中军元帅,家族也越来越庞大,于是,中行就变成他们家族的氏了。所以,他的后代子孙就叫中行某某,而极少说荀某某(这就是我们说赵政也不算错的原因啦,但更正确的还是秦政)。

宋国有个叫子罕的,宋国国君的后代,任司城的职位,本来是乐氏,因为当司城这个官职,后代就以司城为氏了。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的典故“子罕弗受玉”,主角就是他。后来百家姓中的司城姓,就是子罕的子孙后代了。

3.以居住地为氏

这种模式的代表人物是东门襄仲。

东门襄仲是鲁国的贵族,鲁庄公的儿子,名叫遂,所以又称公子遂。襄仲是他的字,因为住在鲁国的东门,称呼就变成了东门襄仲。

4.以祖先的谥号为氏

这种例子很多,简单说是说宋国的桓氏。

宋国有一个国君叫御说,死了以后谥号为桓,称宋桓公。宋桓公在宋国来说还是个不错的国君,他的长子即位为国君是宋襄公,其他儿子怎么办?就变成了桓族了。后来有一个子孙以桓为氏,就变成了桓氏一族。

5.以祖先的排行为氏

这个典型的就是鲁国著名的三桓了。

鲁桓公有四个儿子,长子即位成了鲁庄公,其他三个儿子分别是庆父、叔牙、季友。按家里兄弟排,庆父是伯仲叔季中的仲,也就是老二的意思。但庆父又是家里的庶长子,根据嫡长曰伯,庶长曰孟的法则,所以又被叫孟某。

后来,鲁庄公死后,庆父想当国君,带着老三叔牙造反,结果被四弟季友联合齐国处死。虽然处死了哥哥们,但季友知道,鲁国人要团结,开国君主周公的治国方针也是“亲亲上恩”,于是又封了庆父、叔牙的儿子接替地位。

再后来,庆父的后代就是孟孙氏,叔牙的后代就是叔孙氏,季友的后代就是季孙氏了。什么意思?就是老大家的孙子们,老三家的孙子们,老四家的孙子们的意思……

这三个家族在鲁国枝繁叶茂,掌握鲁国的政权,比国君还牛逼。又因为他们的祖先的爸爸是鲁桓公,所以被合称为“三桓”。后来在鲁国赶走孔子的三桓之一的季孙氏,就是季友的后代。

6.以父辈的氏为旁系氏

这个代表人物也是鲁国人,叫子叔声伯。

开始我怎么也理解不了这个名字,知道鲁国有孟孙、叔孙、季孙,也知道伯仲叔季的规则,可子叔是什么?再一查,好嘛,原来他爹是鲁文公的老三或排行在中间的儿子,叫叔肸,他是叔肸的儿子,所以就叫子叔氏。当然,这一切还是因为他自己牛逼,当到了鲁国的执政卿之一,所以才有资格另立了一个氏。等于开宗人物了。

还有一个叔仲彭生,起初也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叔仲氏又是什么鬼?解剖下来,也很简单。叔仲彭生的爸爸公子兹是叔牙的儿子,公子兹的长子叫得臣,得臣是叔牙的孙子,所以就变成了叔孙得臣,是鲁国叔孙氏的得氏始祖。作为老二的彭生,排行上是仲,后来混得不错,所以得到了自己的氏。那么,一目了然,叔仲,就是叔牙家排行老二的孙子。既继了父辈的叔字排行,也沿用了自己的仲字排行。

叔仲姓的名人还有孔子的弟子,叔仲会。

当然,这些氏,在战国过度到西汉时期,姓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以后,全部变成了姓。可以说,中国大部分人的得姓始祖,都出自周朝(春秋时期)。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