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女性地位凸显,看大唐故昭容上官婉儿传奇的一生就知道了

上官婉儿(公元664年—710年7月21日),复姓上官,小字婉儿,因被封昭容,又称上官昭容。唐代女官、诗人、皇妃,也许说是女政治家更加贴切,有“巾帼宰相”之名。

上官婉儿因祖父上官仪获罪被杀而沦落为奴婢,十四岁时又因聪慧敏捷而得武则天重用,从此陪伴武则天长达二十七年。中宗复辟后,她被封为昭容,权势更盛,还引领唐中宗一朝的文坛,显赫一时。公元710年,临淄王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上官婉儿与韦后一同被杀,成为大唐开元盛世之前的最后一个政治牺牲品。

上官婉儿出身名门,是西汉上官桀、上官安、上官期祖孙三代的后裔,高祖父上官贤官至北周幽州太守,曾祖父上官弘曾在隋朝时任江都宫福监,祖父是唐高宗时的宰相上官仪。

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其祖父上官仪因替高宗起草废黜武则天的诏书,与其父上官廷芝一起被武则天所杀,刚刚出生的上官婉儿和母亲沦为奴婢。但在其母良好的教育之下,上官婉儿熟读诗书、聪慧有加。

高宗仪凤二年(677年),武后召见年仅十四岁的上官婉儿,当场出题考核试探。武后看后,大加赞赏,当即免除其奴婢身份,加封才人,让其掌管宫中诏命。此后一直到公元705年的神龙革命,武则天还政于李唐,上官婉儿跟在武则天身边长达二十七年。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登基称帝,上官婉儿成了武则天的御用女官,宫中诏敕多出其手,时称“内舍人”。但可能是因为太过年轻,涉世不深,抗旨忤逆于武则天,罪犯死刑,差点被杀。武则天因惜其文采,特赦死刑,改为黥面。从此,上官婉儿精心侍奉武则天,甚至曲意迎合,更得女皇欢心。

从公元696年(即武则天通天元年)开始,武则天让其处理百司奏表,参决政务,上官婉儿的政治生涯又上升了一个新高度,权势日盛。

神龙元年(705年),李唐宗室趁武则天年老之际,发动神龙政变,武则天被迫退位,复称则天顺圣皇后。唐中宗李显复位后,令上官婉儿专掌起草诏令,又拜为昭容,封其母郑氏为沛国夫人。

上官婉儿深得中宗李显和韦后信任,祖父一案也被平反,祖父和父亲都被追赠了官职爵位。在上官婉儿的劝说下,李显大量设置昭文馆学士,一时间京师文风鼎盛,上官婉儿引领了大唐这一时期的文风。

上官婉儿与韦皇后、安乐公主母女多有往来,屡次劝说韦皇后效仿武则天的故事,在她们的策划下,朝廷发出了很多提高女性地位的诏令,李显都允准了。不仅如此,上官婉儿还向韦后推荐了武三思,以抗衡拥立李唐宗室的宰相张柬之等人,李显照样允准。

后党相继设计除掉了张柬之等权臣,引起太子李重俊警惕。

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年)七月,太子李重俊与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矫诏率军杀武三思、武崇训于其府第,并诛其亲党十余人,又引兵搜捕上官婉儿。上官婉儿急忙逃到李显和韦后处,声称:“观太子之意,是先杀上官婉儿,然后再依次捕弑皇后和陛下。”

李显怒不可遏,遂带着上官婉儿和韦后等人登上玄武门躲避,令右羽林军前往抵抗。结果李重俊兵败被杀,好端端的一个大唐太子被逼谋反陨落,这也是一个牺牲品。

当然,这段故事是史书上的记载。上官婉儿墓志发现后,上面记载她曾四次向中宗进谏反对立安乐公主为皇太女,可见这与史书上所说的上官婉儿极力反对李唐宗室不相吻合。

景龙四年(710年),武则天之女太平公主势力日盛,上官婉儿又依附太平公主。当年六月,李显暴毙,韦后趁机掌握了朝政大权。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商议后起草一份遗诏,立李重茂为皇太子,李显之弟李旦辅政,韦皇后为皇太后摄政,以平衡各方势力。然而宰相宗楚客、韦温等人更改诏书,劝韦后效仿武则天。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得到消息的临淄王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商议后,决定先下手为强。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率禁军攻入皇宫,杀韦后、安乐公主及所有韦后一党,拥立其父李旦登基。

上官婉儿知道大局已定,急忙出来迎接李隆基,并把她与太平公主所拟遗诏拿出来,以证明自己是和李唐宗室站在一起的。手下人求李隆基开恩,但李隆基不为所动,遂斩上官婉儿于旗下。

至此,一代才女、传奇女官上官昭容陨落。太平公主非常哀伤,派人去祭拜。后来太平公主同李隆基争权被赐死,唐朝政局稳定下来,唐玄宗李隆基开元盛世拉开帷幕。

结合墓志内容推测,开元初年,在太平公主的上表请求下,李隆基派人将上官婉儿的诗作收集起来,编成文集二十卷。此文集已佚,《全唐诗》仅收其遗诗三十二首。

关于后世对上官婉儿的评价,总的说法是,其才华诗文不让须眉于男子,而其人品功过颇具争议,尚不能下定论。极力推崇她的大有人在,轻视鄙视者也有之。还有人说她淫媚太甚,私通武三思和崔湜,这种说法最早出于《旧唐书》,但在唐代的所有文献中都没有这种记载。

《景龙文馆记》中倒有一句:“而晚年颇外通朋党,轻弄权势,朝廷畏之矣”

也许这个“通”自被人理解成为“私通”,但其实并不能说明问题。唯一可以推敲而确定的是,由于后世特别是宋以后,世俗极力贬损抨击这种女性掌国弄权的典型,因此上官婉儿在当时的评价肯定要远高于后代史书中。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