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与中华思想的形成

文:片子哥

图:来源于网络

今天是我们“中国是什么”主题推送的第三期,我们接着周一开始的话题——始有华夏再有天下后有中华(中华文明诞生于夏朝,天下观念形成于周朝,中华思想创造于秦朝),谈最后一个观点——后有中华。

01

中华的诞生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祖上因为养马有功,故受舜赐姓嬴,到了西周第8代君王周孝王(前891年-前886年)时期,赐秦地作为嬴氏封地,于是嬴氏也被称为秦嬴。秦地据考证在今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的秦亭乡。

我们知道西安号称十三朝古都,历史上第一次建都西安是在西周周武王时期,然而武王伐纣结束后,周武王深感周与商差距不是一般的大,建都西安镐京实在远离文化兴盛的中原地区,所以就有了迁都的想法,然而武王没过多久就去世了,直到他儿子周成王才实现了迁都中原洛阳的梦想。

关于这一点,片子哥想多说一句,关于迁都,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陈仓区的一件器物——何尊,该器物的铭文上清楚地记载了这件事,同时,该器物上写有“宅兹中国”(意思是居住在这里)的铭文,这是“中国”一词的最早的来源,史料意义极大,该器物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从上面的这段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即使西周早期都城镐京,在当时都是远离中原文化的落后之地,何况嬴被封的秦地,那就更是蛮荒之地,属于未开化的西戎,这就是秦发展的基础。

直到周代第13代君王周平王时期,也就是春秋争霸开始的时期,秦通过不断讨伐西戎诸国终于成了西戎霸主,并开始有了逐鹿中原的可能性。然而就像片子哥所说,由于当时军队缺乏有效的后勤保障,战略纵深不可能拉的太长,远征的难度可想而知,于是秦在起初讨伐中原诸国时,屡屡受挫。

面对秦的屡次讨伐,中原诸国也产生了危机感,于是他们开始通过结盟的方式,抱团式抗秦,这便为诞生中华思想提供了契机。因为既然要结盟,就需要一盟主来统一协调诸国的事务,就需要有一股力量能把大家号召并统一在一面大旗之下,于是诸侯各国又祭出了夏这面旧旗,毕竟从地理位置上看,中原诸国皆认为自己继承了夏的正统地位。同时,夏与位居中心的“中”结合了起来,就形成了中夏这个说法,再后来,夏被发音相近的华所代替,于是中华一词便由此诞生。

02

中华思想的诞生

远离中原文化,被人蔑称为西戎的秦,面对强大的对手被迫走上了自我改革的道路,于是打破原来出生决定阶级,激发士兵战斗力的制度便由此诞生,片子哥认为这项制度就是论功行赏制度的细化。

周朝共有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的爵位,然而秦从低到高共划分了20个层次的爵位,而且每战以士兵斩杀的敌人头颅数作为奖励的依据,也就是说只要你战场上敢于拼杀敌人,就能获得爵位,从此改变出身命运。

规定虽然简单粗暴,然而对于激励农民出身的士兵来说管用,虎狼之师之名由此诞生,最终依靠军事上的优势,秦横扫六合,于公元前221年完成中国的第一次大一统。

打江山易,守江山难。摆在秦帝国面前的第一道难题就是叛乱不断的问题,毕竟自持拥有先进文化的中原民族居然要被视为野蛮民族秦统治,即使两千年之后的清朝,老百姓给出的答案不也是一样,坚决反对坚决抵抗。所以疲于平息叛乱的秦,开始意识到光靠武力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于是也开始在软实力上做起文章了,于是秦朝人的“中华思想”由此产生。

原来夏仅仅指地理上的中原地带,然而秦把夏的范围进行扩大化解释,于是原来夏的中心区域河洛平原,就变成了秦所在的关中平原,这样秦也成为了夏的正统。同时,因为自己是野蛮出身,所以秦摆脱了中原民族认为的只有自己是开化民族,四周边地都是野蛮民族的狭隘民族观,提出了只要您认可秦国的统治就可被称为“夏”的平等民族观。

另一方面,秦大规模地与被占领诸国的贵族进行通婚,从而实现被秦所同化。更加关键的一点就是两者结合所生的孩子既拥有代表正统地位“夏子”的身份,同时还是秦的血脉,一旦他们走上政治舞台,忠于秦并且也能得到被占领地人民的认可,这样被秦同化的目的就达到了,于是秦朝就最终实现了从狭隘的“中华”变成了实现中国一统的“中华思想”的转变。

只要您认可并臣服这套思想体系,即便远离中原千里万里,就可以被纳入中华的范围,这套思想后来被历代封建王朝所继承,并发展出了册封和朝贡制度。进入中华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将中华思想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更大范围同化意义的中华民族的概念。现在我们仍然继承了这套思想,中华民族的概念成为了超越地域超越民族能够把全中国的人统一在一面旗帜之下的思想。

在这里片子哥想到了之前新华社公布了一批禁用词,其中就有一带一路战略,现在我们提到一带一路都用倡议而不是战略,从战略到倡议变的是两个汉字,然而其中的智慧就是从以我为主变成了自愿平等,只要您认可这套体系,就可以随时加入的“中华思想”。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