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吐哺:三千年前,人们吃什么?有水果、蔬菜吗?

关于“周公吐哺”,吐出来的是什么东东?这个问题,尽管口味较重,但是很有意思,值得讨论。

周公所处时代是商末周初,大约公元前1100年前后,距今大约3000多年。

那么,3000年前,人们吃的食物有哪些?

一、古人的主食。

古人的主食,是以粮食为主。根据《礼记·月令》,主食记载了五谷:麻、黍、稷、菽、豆。《周礼·天官·大宰》记载了九谷:黍、稷、秫、稻、麻、大小豆、大小麦。

黍是黄米,稷是小米,现在北方人还在吃,这是古人最常吃的主食。

菽是大小麦、豆是所有豆类的统称。

麻,现代人看来不是食品,而是做衣服的原料,之所以古人将它当食品,因为麻籽可以食用,而且古代的土壤上,麻的产量也很丰富。

古代社会,也已经有了稻,但它还是高级货。《周礼·天官·膳夫》说到“凡王之馈”时,所用的粮食第一种是稌,稌就是稻。

《论语·阳货》里,孔子说:“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你吃稻子,穿锦衣,良心在吗?将稻子和锦衣并列,说明了它比其它粮食都要高级。

二、古人的蔬菜。

《诗经》里提到了一百三十二种植物,据专家考证,其中二十多种是古人的蔬菜。

虽然后来荇、荼、苕、荍、莱、芑等等植物,已经退出蔬菜领域,但时至今日,还保留了一些,比如葱、韭、秋葵等等。

古人的蔬菜品种并不算多。

《左传·隐公三年》说:“蘋、蘩、蕰、藻之菜,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

今天看来,这里所说的,不过是些浮萍、水草及白蒿之类,当时却拿来做祭品、办宴会,可见古人的蔬菜还是比较贫乏的。

三、古人的水果。

古代人也有水果吃。

《尔雅·释天》中将“果不熟为荒”和“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并列。可见粮食、水果、蔬菜对古人的生活是同等重要的。

古代的水果,像樱桃、桃、杏、梨、李、枣、栗、山楂、柿子等中原地区常见的果类,在先秦时代就已经种植和采摘。《图经本草》上就介绍说,樱桃“最先百果而熟”。

从这些资料来看,除了没有冰箱可以长期保存水果,古人的生活水准并不算差。

三、古人的肉食。

古人的肉食,以牛、羊、猪最为重要,称为“三牲”。

古人祭祀或举办宴会时,三牲齐备叫做“太牢”,只用牛羊叫作“少牢”,太牢是最隆重的礼节。

古代当然有家禽类食物,但因为不如牛羊猪的体型,肉食含量较少,所以是次重要。

其它的肉食也有很多,天上跑的,地上飞的,古代也没有《动物保护法》,没有珍稀动物,只要能抓住,都是美味。

四、古人的饮料。

此处要说到酒。古人用谷芽、糵用于酿酒。

甲骨文中记有糵粟、糵来。糵来即麦芽,因为它含有丰富的淀粉酶。将麦芽与谷物一同浸水,可使淀粉糖化、酒化,再过滤而得醴酒。不过古人的酒精度很低。

《吕氏春秋·重己》高诱注:“醴者,以糵与黍相体,不以曲也。”

《释名·释饮食》:“醴,体也。酿之一宿而成,体有酒味而已。”酿了一夜的酒,只是一种味道淡薄的甜酒罢了。

所以,千万不能和古人斗酒,他们喝酒虽然以斗来量,但人家喝的是啤酒,你喝白酒,酒量再大也白搭。

五、古人的烹饪。

前面说了古人主副食的原料,粮食、蔬菜、肉,一般都要做成熟食才能吃。古人怎么烹饪呢?

我国古代大多将谷物做成米饭,即所谓粒食,商、周时的甗就是蒸饭用的。

出外旅行或行军打仗,携带的则是晒干或炒干了的米饭,叫糒或糗,多盛在竹器里,食用时要与水搅拌,水则装在瓦壶里,二者可统称为“箪食壶浆”。

古代人也吃饼。饼字最早见记载在《墨子·耕柱篇》,磨面制饼在战国时代逐渐推广,到了西汉,城镇里卖面饼的已经常见。

而做烧烤、烹(即煮)的方式,早在原始社会中已经有了。古人管烤肉叫炙。《孟子》中曾说“脍炙”很好吃,日后才演变出“脍炙人口”的成语。

六、古人的调料。

古人的饮食,也有各种各样的调料。

《礼记·曲礼》说:“醯酱处内。”《管子·弟子职》说:“左酒右酱。”

表明古人进食时旁边常摆着酱。与豆酱的味道相近的是豉。

《说文》:“豉,配盐幽菽也。”《急就篇》颜注:“豉者,幽豆而为之也。”这里的“幽”字是什么意思呢?《广雅》解释,“郁辟,幽也。”就是说将大豆煮熟了,加盐,封闭起来发酵。

现代人做酱油调料,还是这个原理,只不过制作工具、卫生标准,比古代人有了很大的发展,而已。

最后,回到本题,“周公吐哺”吐出来的是什么?差不多就是以上列举的食物类型吧。

毕竟,周公当年吐的哺,又没人做封存,否则,以现代的科技水平,一定能分析出一二三四五六七。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