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印大太监到底是几品官,为何六部尚书都得毕恭毕敬?

明朝的政治体制建立,颇有点现代美国三权分立的影子,但是明朝的政治体制以及后面所代表的利益阶层绝对不能与现今社会相比的。要说这个掌印太监为何权势滔天连六部尚书都惧怕,那就要从最开始的内阁建立来说起。

那么有人要问了,内阁是什么东西呢?所谓的内阁说好听点就是宰相辅政,说难听点就是皇帝的私人秘书和幕僚。那么首先要说的就是明朝最开始的时候是没有内阁的。对滴,你没有听错是真的没有,那么内阁是谁建立的呢?就是成祖朱棣皇帝开始设立的,在建文帝时期就已经有了雏形,当时朱允炆的小集团例如黄子澄,齐泰,方孝孺等,建文帝每遇大事大多询问这几个人的意见,初步的内阁雏形就是那时候开始的,至于在太祖朱元璋洪武时期,你要是敢这么提议,那绝对的杀头大大滴。朱元璋是个权利欲极强的皇帝,在权利面前绝对不允许他人染指,君不见一个胡惟庸案就将大明朝官员杀了个七七八八。太祖皇帝靠着超人的精力就将丞相和皇帝的工作都干了,那真是夙兴夜寐,废寝忘食。说勤政爱民朱元璋绝对在历史上是有一号的。

然而到了成祖朱棣永乐时期就不行了,朱棣跟他爸比那就差远了,可是事儿还是要干的,于是朱棣就想了一个办法,能力咱不足,用人头来凑啊!成祖皇帝就召集心腹大臣组成了明朝的第一个内阁。这个内阁的在当时权利就相当的不小,承办各地的奏折,奏报,协助皇帝办理事物。但是朱棣也跟他爸一样,对这帮人不也放心防着内阁一手,首先内阁的官员品级都不高,其次实际的内阁六部权利都是不允许触碰的。这个时候内阁像极了一个幕僚团体和皇帝相安无事而且办事效率极快,在当时运用这套体系皇权得以稳固,国家得以发展也是很不错的。

可是接下来到了仁宣时期,内阁就逐渐展露出了其可怕的一面。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很他爸他爷一比更是能力不足,仁宗除了继承了他爸的诸多政治遗产,但是也有诸多的先天不足,第一仁宗皇帝没有军队的绝对支持,毕竟他老弟朱高煦跟他挣了一辈子,军方大部分都是支持二皇子上位的,而且朱棣也绝对不会让太子掌管军权的,第二仁宗皇帝性格过于懦弱,而且内阁大部分都是支持朱高炽上台的,朱高炽当了皇帝也要对支持者给予一定的政治补偿,首先内阁的官员官职升了,其次最重要的就是跟六个部及都察院大理寺都挂上了钩。这就给了内阁更多的权利,在仁宗朝时期毕竟大家都是一起走过来的,而且仁宗在位时间不长,大家也没有什么矛盾激化爆发。

接下来到了宣宗时期就不行了,宣宗实实在在是朱棣的翻版,对权利极其重视,然而到了他这一代,内阁的势力已经形成了,想动宣宗也动不了。于是宣宗也想了一个办法,动用了另一股政治力量,在这个时候内阁的终极对头宦官集团就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

首先让我们看看明朝的太监的发迹史,在明朝初年,朱元璋是极其不重视太监群体的,而且吸取了元朝灭亡的原因,和历代朝代灭亡的教训,朱元璋也有意识的在打压宦官群体。所以宦官在洪武年间是不吃香的,甚至是没有多少权利的。由于老朱太生猛了不单单宦官不行,就连普通的官员也是不行的。到了朱棣永乐时期,由于靖难之役太监门是出了大力气,帮了成祖朱棣的大忙,朱棣于是开始重用宦官,而且成立了一个重要的组织那就是名震天下的—东厂。宦官们有了一定的政治地位,但是在当时还不是一股可以和内阁抗衡的力量。到了宣宗时期,朱瞻基不堪工作的重负,于是将批红权给分裂出去,在当时内阁是有票拟权的既处理问题可以提出意见及处理方式,而批红权是在皇帝手里的,为了减轻负担,宣宗皇帝给宦官们上课,教他们识字读书识字来帮助自己将自己的批红权给予了他们。这就是秉笔太监的由来,而后皇帝由自己审阅作出决定,盖玉玺才能正式生效。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皇上更加的怠政,于是将盖印的权利又给分裂出去了,便有了掌印太监的由来。其实内阁有票拟权,宦官有批红权,皇帝有盖章权,三方互相制衡是可以保持政治体质稳定的,但是明朝皇帝大多懒惰怠政,不愿意承担责任,盖章的权利分解出去之后,进一步导致权利过度的失衡。

接下来回到文章中提出的问题,掌印太监的权利就可想而知有多大了,整个明朝所有的官员任免,钱粮赋税,大事小情都是由他决定的,试问有谁不害怕,不畏惧。而且掌印太监一般都会提督东厂,明朝最大的特务机构也是由其掌管,仿佛无数双眼睛盯着你看。权利几乎都是到顶了,几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例如后来的刘瑾,魏忠贤,哪一个不是权倾朝野的大宦官。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