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书院,武汉新洲问津书院,隐藏在时光里孔子教学之路!

在新洲区东部的旧街,有一个山村名叫孔子河村。村北一座山,名孔子山;村南一条河,名孔子河。在孔子山腰、问津河旁,矗立着几栋残存的古式建筑,这就是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中国最古老“大学”的问津书院。从那段《论语》故事开始

新洲问津书院,被当地人称为“孔庙”,是我国唯一以“孔子使子路问津”典故而命名的书院。“《论语·微子》有云: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一切都是从那段故事开始的。话说公元前496年的一天,带着“惟楚有才,楚地藏龙卧虎”的喟叹,孔子师徒一行往新洲旧街东南向驰行,前边一条山谷河流挡住去道,河流水深岸阔,正愁不知津口(津即渡口)在哪儿,忽见河的上游有两名农夫在田间并头而耕,孔子让子路问津于二人,原来他们是当时有名的隐者长沮和桀溺。时值春秋时期,天下割据,思想界群星闪耀,儒家主张入世,匡时济世,而隐者认为天下大乱,只能自保。孔子一行与隐者进行了一番论道。

奈何长沮和桀溺始终不告知渡口,孔子一行只好涉水渡河,水盈车轴,书籍全部被淹,孔子见状急唤子路返回,将书搬到一座平坦的山上去晒,孔子便坐在山间石头上休息。

后来,人们将圣贤经过处一一命名:称晒书之地为“晒书山”,称孔子所坐为“坐石”,在孔子涉水河上修桥名“孔叹桥”,而挡住孔子的河流,则被命名为“孔子河”……新洲自诩“子路问津”之处的底气

有人认为,“子路问津”之地,在史学界至今尚未有定论,包括河南新蔡、山东鱼台和河南柘城,均有子路问津处。也有观点认为,孔子周游所及的地方向北未过黄河,最南边所到的楚境上蔡,即在今天河南的信阳,不可能在新洲问津。

新洲自诩“子路问津”之处的底气,来源于院内所藏的一块古碑,上书“孔子使子路问津”。相传汉文帝十六年,因邾县(即新洲)庶民在孔子山耕地时掘出一块石碑,上刻“孔子使子路问津处”八个秦隶大字 。当时管辖此地的淮南王刘安命令在发掘地建亭、修庙,孔子庙由此建成。

元初,湖广儒学提举龙仁夫拒元不仕,归隐孔子山中,在此设院讲学,书院讲学之风至此大开。理学之集大成者朱熹、王阳明等都曾亲临书院讲学布道。至明神宗年间重修书院时,湖广巡抚熊尚文为书院命名并撰书“问津书院”匾额。经明清两朝,书院几经修葺扩建,规模日渐扩大,讲学活动达到巅峰。问津书院由此一度与湖南岳麓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和江苏东林书院齐名。景随步移 触摸千古盛景

问津书院,在明清两朝中叶达到巅峰。在清代鼎盛期,这里还曾得到康熙皇帝御笔“万世师表”和嘉庆皇帝御笔“圣记大成”金匾(均已于文革时被毁),这使其声播海内,名噪一时。

宋代石栏残垣,明代‘二龙戏珠’神道局部,清代‘文昌阁’碑……陈列室里摆放了一件件书院的古时遗珍。抚着石碑上的精美纹饰,让人不禁内心充满震撼:历史先贤,曾离我们这么近!

当年鼎盛期的问津书院是个什么模样呢?新洲区文物管理所所长谢新明曾介绍,“它是个宫殿式建筑群,三高六矮十三幢五十余间,轩峻壮丽。”“先是仪门,文武百官都要在此下轿下马,肃容走入;然后是讲堂,是大儒们传道受业的地方;再往里走,是大成殿,供奉着孔子像。而面对仪门的左侧,就是读书人视为吉祥象征的文昌阁、魁星楼、桂香亭……”

漫步问津书院,景随步移,心格外安静。大成殿四壁,几乎挂满了金字牌匾:有求必应。谢新明说,这全是群众送的。从南宋末至清朝600多年间,这里出过387位进士。每年中高考期间,学子络绎前来,希望蕴染这里千年的文气,求一个金榜题名,若考中多会来送匾,而谁家的孩子在这里送了匾,他也成了街坊乡邻教育子女的榜样。再启尊孔重儒的寻道之旅

如今的问津书院,门口立了尊高3.3米、纯青铜材质铸造的孔子铜像——这是由国内著名的孔子像雕塑家姜伯玉设计、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嘉捐赠的。

“新洲区推崇教育的传统根深蒂固,家家户户尊孔重儒,无论生活多困难,对子女的教育都丝毫不松懈,这与问津书院的两千多年书香有不解之缘。”新洲区委宣传部纪检组长邱新明说起新洲区尊孔重儒的氛围,深有感慨。

如今,新洲区正在打造中国(湖北)问津教育文化产业园,地处武汉市新洲区旧街街与黄冈市团风县淋山河镇交界,总占地面积约1.1万亩,总投资约10亿元。

一期1500亩工程建设重点突出六个一:一院,即问津书院(含国学院、明清问津书院建筑群);一园,即问津乐园;一街,即问津古镇一条街;一河,即孔子河;一山,即书山(孔子晒书山);一海,即学海(孔子河水库区),相信问津书院变身文化教育基地后,必将大大丰富和发展湖北省优秀传统文化。”

沾千年书香,守一处文脉。相信这里定是穿越千年时空体味悠悠书香、探寻文化根脉的好地方!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