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写幅青山卖

今天不谈风骨,咱们聊聊关于润格的趣闻。有人画就有人买,因为文人也是要吃五谷杂粮的嘛。买卖的多了就形成了市场。但是中国的书画市场不是从一开始就完善成熟的。在经过唐、宋、元、明发展,最终到清朝才完全成熟。

这代表了什么意义呢?画家可以将此作为谋生职业,技艺高超者甚至收入不菲,比如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画家群体。而在此之前,绝大多数的艺术家一生徘徊在穷困潦倒的边缘,有时还要打工以补贴书法绘画的爱好。

古代现写现卖的交易形式

唐寅曾感慨: 笔砚生涯苦食艰,意思是靠笔墨生活,有时候吃饭都是个问题。

名震宇内的大师也会哭穷?还是市场不成熟给闹的。一是古代文人虽卖画为生,但价格都是私下说一说,两边觉得合适就成交了。第二是价格都低的吓人。

比如说:

黄庭坚书法《法语》,成交价100两银子。

王羲之情况好一点,他的三张字帖(《平安》《何如》《奉橘》)以 200两银子的价格打包出售,当时这已算很高价格了。

祝允明、王宠等人的作品,单件最多20两

板桥兄当年“沿街叫卖”的地方

此举引起了相当大的轰动,虽有鄙夷者,但更多人赞许郑板桥的雅极而俗。无论观者态度如果,这都是书画市场的一次悄然革命。 有郑板桥敢为人先,便引来了众多效仿者。

板桥兄不光公布,也大方地讨价还价。要不怎么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呢。事情是这样的,当时有位乾隆爷催青的张真人,进京返乡时途径扬州。那当地商人免不了献殷勤。有一位爷便想起了名家郑板桥,不请他为张真人写副对联,贵而不俗。

张真人,字博端

这对联可不小,文献记载:“ 长丈许、宽六尺多”。

板桥兄定价是大幅六两,这也超纲太多,再加上还要自行撰句,他便提出1000两白银的酬劳。客户可是生意精,便随口还价500两。没想到郑板桥当时就答应了。接着笔墨一挥,上联如此: “龙虎山上真宰相。” 来人赞不绝口,并请写下联。

板桥兄笑笑:500两便只有上联。商人哭笑不得,没法子,只好再补全下联润格。郑板桥才不慌不忙地写出:“麒麟阁下活神仙。”

由于是风气初开,清代前期书画市场上真正按润格卖画还是不那么容易,

再加上文人惯有的酸腐清高阻挡,所以还是再经过了一段时间才到达了今天的成熟市场。 由此可见,艺术品作为超越时空的价值载体,具有其它财富不可比拟的增值性。

文字转载,侵权联系删除,图片来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