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将领被皇帝冤杀惨死,导致史上最强大一个汉人王朝,瞬息灭亡

唐朝在前几任君主的励精图治下取得了重大发展,不过在繁华背后却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危机,李隆基统治后期,政治逐渐腐败,官员中饱私囊,当时武将为了加官进爵竟然私下里挑起边境战争,使得战乱不断,李隆基仗着大唐有兵有钱,非常热衷参与战斗,在这种情况之下,最终爆发了安史之乱,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

唐代高仙芝,原本是高丽名将之后,其父舍鸡,早年间跟随河西军队四处征战,因公被封为诸卫将军,因为父亲的缘故,高仙芝自幼习武,历史评价他“相貌奇伟,精于骑射”,二十岁时就跟随父亲上战场。

后来天下太平之后,高仙芝调任地方,没有了战争,平日里都被琐碎之事耽搁,一身本领却无从施展,这让他感到非常遗憾,后来高仙芝辗转多个地方,遇见了人生中最重要的贵人夫蒙灵詧,两人第一次见面之后,夫蒙灵詧就断定高仙芝不是常人,将来一定能出人头地。

在夫蒙灵詧的帮助下,高仙芝在官场一路高歌猛进,做到了安西副都护,当时唐朝有一个小藩属国--小勃律国,此国面积虽小,却是吐蕃通往其他地方的必经之路,小勃律名义上是唐朝番薯,吐蕃想要顺利通行势必要拉拢小勃律,为了加强双方之间的合作关系,吐蕃采取了和亲的方式,将本国公主送至小勃律,双方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亲密,借助小勃律的帮助,吐蕃逐渐崛起,征服了周边各国。

后来,唐朝多次征讨吐蕃均失败,天宝年间,高仙芝升任行营节度使,接受皇帝任命率领一万骑兵征讨小勃律,可不要小看了这区区一万兵马,他们都是从精锐当中挑选而出的战士,每个人都受过严格训练并且配备精良的装备,机动性与战斗力不容小觑,高仙芝带领着这批人马从西安出发,一路挺进。

翻山越岭之后,高仙芝到达小勃律特勒满川地区,此时距离他出发已经过去了三个月的时间,成功抵达小勃律后,高仙芝十分谨慎,命令大军分为三路,各自出发,一路绕过赤佛道,另一路从北谷道潜入,最后一队人马由高仙芝亲自率领从护密道出发,三队人马约定于七月十五日在连云堡碰头。

连云堡是吐蕃的一处军事基地,地势险要,此处易守难攻且有数千士兵把守,不仅如此,在连云堡不远处,还有一万多吐蕃士兵,可见他们已经做好了准备,一旦唐军前来攻城,势必会形成合围之势。

高仙芝自然清楚其中利害,他命令士兵扔掉多余辎重,仅仅保留三天的粮食攻城,大战前夕,高仙芝就对城内喊话“向吾方涉,贼击我,我无类矣。今既济而阵,天以贼赐我也。”三路大军汇合之后,高仙芝马上下令发动袭击,一时间杀声震天,气势十足,让驻守的吐蕃军队惊慌失措。

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唐军的冲击竟然如此猛烈,结果不言而喻,唐军同仇敌忾,用不了半日的时间就杀敌六千,俘虏马匹物资不计其数,成功拿下了连云堡,高仙芝本想着乘胜追击,监军却不敢再进一步,高仙芝没有办法只能分兵,自己亲率一部分兵马继续出征。

半月之后,高仙芝顺利抵达阿弩越,此时高仙芝却改变了战法,没有一味攻城,先是派出一千人马传话:“不窥若城,吾假道趋大勃律耳。”目的就是试探一下小勃律国的态度,城内人心涣散,有的要逃,有的要打,直到高仙芝抵达之后,小勃律国王出城投降,唐军顺利完成任务。

为了防止吐蕃军队卷土重来,高仙芝下令毁掉娑夷桥,切断与吐蕃之间的联系,果然不久之后吐蕃再次来袭,大量人马赶到娑夷桥附近,却发现桥梁早已被唐军毁坏,修复的话需要花费数月时间,因此就放弃了增援,高仙芝押着小勃律国王返回安西。

此战,“拂菻、大食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服”。

同年十月,高仙芝下令整理战况,向朝廷上报,这件事并没有提前告知夫蒙灵詧,双方因此出现隔阂,后来高仙芝回到安西,夫蒙灵詧飞非但没有出城迎接,还大骂其忘恩负义,毕竟站在夫蒙灵詧的角度来说,如果没有自己向朝廷举荐高仙芝,他不会有今天的成就,可是高仙芝却贪功不告诉自己,夫蒙灵詧自然感到不公。

朝廷论功行赏,高仙芝升任摄御史中丞,代替夫蒙灵詧成为四镇节度使,天宝八年,高仙芝认为石国有意谋反,于是奏明皇帝之后再次领兵出战,高仙芝诈和,暗地里设下伏兵,此战石国惨败,为了震慑周边势力,唐军屠城,城内百姓无一幸免。

高仙芝在石国烧杀抢掠,搜刮了不少好东西,其中黄金更是数不胜数,两年之后,高仙芝把自己俘虏的的众多首领押送回京,唐玄宗大喜,封其为右羽林大将军,高仙芝在边境作威作福,引起了诸多部落的不满。

石国王子为了报仇,暗地里联合大食国进攻安西,消息传来之后,高仙芝极为愤怒,他决定先发制人,第二年四月,高仙芝带领吐蕃和大唐联军长途奔袭数千里,直插大食国腹地,在行军途中遇见了大食国主力,双方混战七天七夜,仍然没有分出胜负。

不过,葛罗禄半路叛变让整个局势急转直下,唐军面临前后夹击,阵脚大乱,高仙芝见状急忙撤退,不过道路非常狭窄,唐军困在包围圈中难以脱身,幸好大将李嗣业从边路杀出,撕开一道口子,趁机逃脱。

此战唐军惨败,数万人马死伤殆尽,仅仅几千人成功突围出来,如果不是吐蕃临阵倒戈,绝不会败的如此彻底。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起兵谋反,唐玄宗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仅仅派出一小部分兵马前去平叛,让他没想到的是叛军数量多达四十多万,这下唐玄宗慌了,急忙命令李琬、高仙芝带领十万兵马奔赴前线。

唐朝历史上最大的灾难就此发生,一开始唐军就处于下风,尤其是在东都之战,唐军惨败,其后残余兵马仓惶逃亡陕西,唐军主帅非常清楚双方之间的差距,于是告诫高仙芝不能正面交锋,坚守在潼关是最好的选择,若是丢了潼关,长安自然也保不住。

高仙芝觉得有理,于是撤军驻守潼关,整顿军事部署,加强城防,准备在这里决一死战,果不其然,叛军很快就兵临城下,发动数次冲锋,均没有收获,从这里就能看出高仙芝的决策还是非常正确的,只要坚守不出,自然会等到战机转变的时候,而且叛军内部也并非是一块铁板,时间一长唐军自然有击败他们的办法。

监军边令诚却不这么想,在他看来打仗就是发财的,龟缩不出从哪里搞到钱,回到京城之后,边令诚向皇帝上奏,刻意贬低高仙芝,诬告他们贻误战机,克扣士兵粮饷,唐玄宗听信谗言,下令革职处死高仙芝,十二月,边令诚带着皇帝圣旨前来缉拿高仙芝。

当时高仙芝正在巡视布防,等到他回去的时候,数百名士兵跳出来重重包围了他,边令诚当即宣读敕令,高仙芝感到非常冤枉,尤其是克扣粮饷的事情,他坚决不承认。

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高仙芝急忙向士兵喊道:“我募若辈,本欲破贼取重赏,而贼势方锐,故迁延至此,亦以固关也。我有罪,若辈可言,不尔,当呼枉。”军中士兵齐声喊“枉!”可怜高仙芝还不知道,自己的罪名就是边令诚诬告的,没等他解释,边令诚就命令刀斧手斩杀了这位唐军战神。

高仙芝是唐朝中期名将,为安西地区做出了突出贡献,他选择退守潼关现在看来是一个无比正确的决定,作为长安城的最后一道屏障,高仙芝在潼关拖垮叛军,如果不是内部出现奸臣,潼关不会丢,唐玄宗也用不着跑路巴蜀。

现在学者认为,如果高仙芝没有被冤枉致死,大唐生涯至少还能坚挺50多年,不过历史就是这样有趣,往往一个决定就能改变一个王朝的命运。可以说正是唐玄宗的错误决定最终葬送了唐朝的大好河山。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