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兴在武汉革命军不利时弃军出走,凭什么又出来争当老大?

“辛亥革命系列”(6)

上一篇文章,我们说到袁世凯企图把武汉革命军作为筹码向清政府施压,所以在拿下武汉三镇中的两个(汉阳与汉口)的情况下,却故意留下武昌,还主动放下强者的身段,主动找革命党求和。不料,第一次求和,革命党居然不给他面子。袁世凯不甘心,又进行了第二次“和平试探”,并吸取第一次的教训,派出了一个少年英雄,果然奏效。

袁世凯虽然老奸巨猾,但想和革命军谈判却有一个巨大障碍——不了解革命军内部情况。因此,他得找一个人敲开和平谈判的大门,这个人必须让革命军不讨厌,还得熟悉革命军。说实话,这样的人在南方一抓一大把,但在北方还真不是那么好找。

不好找不等于没有,袁世凯找到一个特别合适的人。

谁呢?

一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一个出口成章的大才子,也是一个革命党人。他之前因为行刺摄政王载沣,一直被关押在监狱。大家应该都猜到了,没错,正是那个姓汪的。

袁世凯觉得汪年轻,可以加以利用,于是把他和其他一些反满人士一起放出来。老袁身边的特务头子赵秉钧也觉得汪是个可用之才,力劝老袁将其留在身边,予以重用,这正合老袁的本意。于是,袁世凯派自己的心腹、学务副大臣杨度与汪合作,联络同盟会等革命组织,成立“国事共济会”。名义上,这个共济会是调和南北关系的机构,实际上是老袁政治阴谋机关之一,目的是打探了解南方革命党的情况。

杨度

此时,南方革命党又在忙啥呢?

忙统一指挥机构。

南方各省起义是分散的,要武力推翻清政府,需要拧成一股绳而不是各自为战。因此,成立领导机构,统一指挥成为当务之急。

11月9日,黎元洪提出要成立一个临时中央,统一领导南方革命军,并致电各个独立省区,希望他们派出代表到武汉开会,商量成立临时中央之事。但是

这样的会开了,但不是在首义之地武昌,而是上海。

怎么会这样?

技术原因。

当时,电报线路不通畅,黎元洪的那个电报直到11月17日才到达上海。而六天之前的11月11日,江浙两省的都督就已致电上海都督陈其美,建议在上海召开革命军各省代表大会,讨论组织统一机构的事情。次日,江浙两省代表到达上海,大家建议在中央机构未成立之前,先推举伍廷芳和温宗尧作为临时外交代表。

黎元洪那封电报到了上海,就造成一个问题:这个会究竟在上海开还是武汉开?

黎元洪

上海的代表们觉得不给黎元洪面子不好,毕竟武昌是首义之地,于是一致决定以武汉为中央军政府所在地,并推举鄂军都督黎元洪代行中央职权。此后,陆续到达上海的各省代表纷纷启程赶往武汉。

11月30日,革命军各省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为避免被北洋军干扰,开会地点没有设在鄂军都督府,而是在汉口英租界的顺昌洋行。会议公推年龄最大、德高望重的湖南代表谭人凤为第一任议长,主持会议。

会议期间,很多代表都认为,清政府名存实亡,袁世凯已经掌握了整个北方的军政大权。所以,现在的革命已经不存在革命党和清政府之间,而在革命党和袁世凯之间。为了避免更多的流血牺牲,应说服本就是汉人的袁世凯去推翻满清政府,建立共和民国。如果袁世凯愿意这么做,革命军当推举其为临时大总统,以酬其功。

几乎与此同时,英国公使朱尔典根据袁世凯的意思,电令英国驻武汉总领事葛福当面向黎元洪提出,希望调停中国内战,这是袁世凯第三次对革命军进行和平试探。这一次,黎元洪没有直接回答行或不行,而是含糊表示:有话可以拿到会上去说。

朱尔典

英国领事见黎元洪松口了,于是找到会议代表和议长谭人凤,传达了北方袁世凯所提出的两个方案。

第一个方案很温和,又细分为两个方案,一个是全国性的和平方案,由袁世凯领导的内阁代表满清政府统治下的各省区,和一个能够代表全部独立省区的南方机构进行谈判;一个是局部谈判方案,由北方军队在武汉的最高指挥官冯国璋、段祺瑞与鄂军都督黎元洪进行一场关于湖北地区的停战谈判。

第二个方案就过分多了,要求革命军完全退出武汉,到离武昌15里外的地方驻扎。不仅如此,袁世凯还要求革命军交出所属军舰,由英国人代为保管。

第二个方案显然不会受到革命军欢迎,而第一个方案对革命军则充满了诱惑力。果然,会议以绝对优势通过了“虚临时总统之位以待袁君世凯反正来归”的决议案,把推翻满清政府的希望放在了袁世凯身上。

12月2日,又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传来。江浙沪5路联军经过浴血奋战,打下了南京。于是,各省代表纷纷提议把代表大会迁到南京继续举行,并在南京组织成立临时中央机构。

此时,革命军内部开始陆续出现问题。12月4日,留在上海的一些代表因为武汉方面情况不明,擅自举行了一次选举会,推选黄兴为革命军政府大元帅,黎元洪为副元帅。15日,又再次开会形成决议,在临时政府没有组建以前,由大元帅黄兴代行临时总统的职权。

上海代表的行为,马上激怒了在武汉的代表。他们认为,各省代表达到武汉以后已经做出了职权分工,上海代表只负责接待联络,开会选举是武汉代表的职权,所以上海的选举是无效的。在上海的代表则认为,他们一直收不到武汉代表的消息,而武昌的局势又非常不稳定,所以上海的代表同样具有选举权。

从表面上看,这场争论只是上海和武汉的争论,但从实质上看,则是同盟会和非同盟会之间的一场较量。上海的同盟会代表认为,武汉在军事上一直处于劣势,被北洋军压着打,而江南形势则一片大好,连南京都打下来了。况且黎元洪要负责武昌的军事,无法抽身东来,就没有理由反对黄兴出任大元帅。武汉方面认为,这次选举完全是上海的同盟会一手包办,目的就是独揽大权,而且黄兴在汉口和汉阳连战连败,丢尽脸面,根本不配做全国革命省区的最高领袖。

带着这种争论,各省代表于12月下旬到达南京。大家商量了很久,总算想出一个折中方案:以黎元洪为大元帅,黄兴为副元帅,但因大元帅忙于武昌战事,暂时不能到南京主持工作,由副元帅黄兴代行大元帅的职权。不料,这个方案两面不讨好,黎元洪不表态,黄兴更是公开通电表示自己不做任何形式的元帅,也坚决不当这个头。

这就尴尬了。黄兴和黎元洪都不愿意当这个出头鸟,其他人的资历和实力又不够。如果一把手的位置没人坐,或者坐的人资格不够,后面很多事情都无法开展。

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一个重要人物突然冒出来抢果果,还把黎元洪和黄兴都压了下去。此人和黄兴、黎元洪、袁世凯一起,后来被称作“民国四大伟人”。黄兴和黎元洪可谓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下一篇文章,咱们来看看这个渔翁是怎么得利的。

参考资料:

1.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2. 何炳南:《武昌起义》

3.徐海:《黎元洪传》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笔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