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君的闪光点

俗语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反过来说,其实也没有所谓“毫无人性的家伙”,再渣的人身上,或许某一刻也会显露出或多或少的闪光点。

三国时期著名的蜀汉丞相诸葛亮,在他那名传后世的《出师表》中曾哀叹道:“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诸葛亮笔下的“桓、灵”,指的是东汉时期的两大昏君汉桓帝和汉灵帝,传统史家一般认为,此二帝要对东汉的衰颓乃至灭亡负最大责任,即汉非亡于汉献,实亡于桓、灵。

坦率讲,这种把王朝灭亡诿过于一二人的作法,实在是有些肤浅,任何大一统王朝的衰败乃至灭亡,皆有很复杂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因素,实非一二人所能担其责,即使他是千古罕见的昏君。

只是,桓、灵二帝确实奇葩。如灵帝曾称:“张常侍是我公(即父),赵常侍是我母。”将两位宦官比之于父母,中外古今,恐怕仅此一例而已。即便当时外戚掌权,凭藉了宦官的帮助,灵帝才能夺回皇帝的大权,但颠倒如此,也实在可叹。

不过,同为昏君,灵帝的叔叔桓帝,尽管也宠信宦官,却并非一味昏聩。

桓帝在位时,张让已经十分受宠,竟至于其家人也胡作非为,肆无忌惮。《后汉书》记载:“时张让弟朔为野王令,贪残无道,至乃杀孕妇(为乐)。”不久,素有清誉的李膺被任命为负责监察百官的司隶校尉。张朔“闻膺厉威严,惧罪逃还京师,因匿兄让弟舍,藏于合柱中。膺知其状,率将吏卒破柱取朔,付洛阳狱。受辞毕,即杀之。”

李膺将杀人犯张朔捕杀后,张让大怒,到桓帝面前哭诉。桓帝其实心里非常明白此事曲直,但碍于张让情面,他只得把李膺喊进宫来,当着张让的面责备他。

面对皇帝的责难,李膺却没有任何退缩的意思,他答道:“现在我担任司隶校尉已经十天了,以为拖延会犯错,却不料落了个办案太快的罪名。我有愧职守,请再给我五天时间让我消灭元凶,然后回来受死。”元凶者谁?暗指张让也?

桓帝终究不是完全昏聩,听了此话,他虽然舍不得惩处张让,但也只能责备张让:“这是你弟弟的罪过,司隶(李膺)有什么过失呢?”

此一事足见桓帝并非糊涂鬼。可惜,桓帝身上这样的闪光点,仅仅昙花一现,大多数时候处理政事,却都昏聩得可以,于是,骑牛天子开挂打下的江山,也就难以为继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