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朋党之争”指的是什么,为何对唐朝影响这么大

唐朝的“朋党之争”指的是什么,为何对唐朝影响这么大

唐朝自玄宗后期,形成了藩镇和宦官两大势力集团,给国家带来极大的危害。唐宪宗致力于削平藩镇,但没有动摇宦官集团,自己却被宦官杀害了。公元821年,宦官拥立唐宪宗儿子李恒接位,是为穆宗。这时宦官干政越发厉害,朝廷官员有的被排挤掉了,没有被排挤的,基本上都卷人了派别斗争的漩涡,这种斗争延续了近半个世纪之久,历史上称之为“朋党之争”或“牛李之争”。

这场斗争实际上在宪宗时就开始了,到了穆宗时变得激化起来,而且愈演愈烈,宪宗为了吸呐人才,对设科取士比较重视。有两个低级官员牛僧孺、李宗闵也参加了考试。当时的考试方法叫“对策”,就是将政事、经义作为考试题,要应试者对答。牛、李两人在对策时,批评时政,指摘失误,说得很有道理,深得主考官杨于陵、韦贯之的欣赏,被列为上等宰相李吉甫因为两人的对策中都提到了他施政的错误,觉得损伤了他的尊严,便到唐宪宗那里去哭诉。唐宪宗是一个亦明亦暗的人,一方面认为“对策”无罪,人选有效;一方面为了安抚李吉甫,将两个主考官贬到外任去当刺史。他这种不辨是非的办法为日后的党争种下了祸根。

穆宗即位后,也开科取士,宰相李吉甫已死,他的儿子李德裕当了翰林学士,对那次对策中被牛僧孺、李宗闵指摘之争仍旧耿耿于怀。而牛僧孺、李宗闵此时也在朝为官,互相攻击不休,这次考试,正好录取了一名李宗闵的亲戚,李德裕趁机告了李宗闵一状,说他买通主考官钱微,任人唯亲。其实,钱微是个正直之人,与李宗闵并无沟通,相反他拒绝了许多想用钱财“走后门”的人,那些人就附和着李德裕指责钱微“不公”。穆宗就将主考官钱微贬为江州刺史,李宗闵贬为剑州刺史。李宗闵无端受罚当然愤愤不平,但也无可奈何。与李宗闵同时为官的牛僧孺却在朝廷出头,继续与李德裕对着干。

跟着牛僧孺的都是以进士及弟的“科举派”,而跟着李德裕的都是以门荫人仕的“名士派”李宗闵遭贬,牛党力量大为削弱,而因为元稹被任为宰相,李党的力量更加强大。穆宗对两党之争有所了解,他为了平衡两派势力,他将原来的宰相裴度从外任的节度使位置调回京城担任宰相,裴度与元稹向来不合,无形中又增加牛党的力量。不久,属于牛党的兵部尚书李逢堂,利用两位宰相的矛盾,建议穆宗将裴度和元稹同时罢免。穆宗认为这个建议很好,便采用了,他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没有同时任用牛僧孺、李德裕为相,而是重牛轻李,一改以往重李轻牛的局面,想使政局有所改观。

其实,牛李之争都是为了个人和小集团的利益,并不是忠奸、是非之别。牛僧孺当了宰相,把元稹贬到外任当刺史,把李德裕贬到浙西去做观察使,却把李宗闵调回京城,官复原职,做了中书舍人,牛党更加得势。就在牛李党争、朝廷力量分散之际,宦官却趁机扩大自己的势力。穆宗是宦官所立,但宦官认为他不听使唤,只让他当了4年皇帝就将他杀了,立穆宗的兄弟李湛为帝,是为唐敬宗,此年为公元825年。唐敬宗是个不甘受摆布的皇帝,他想摆脱宦官的控制。这时候宦官有些恐慌了,并且由于内部分脏不匀,形成了两派,但由于唐敬宗用人不当,不仅没有压住宦官的恶势力,反而受宦官所迫,只做了两年皇帝就于公元826年宣布退位,做了太上皇,让他的儿子李昂接了皇位,是为唐文宗。

敬宗在位时,牛僧孺因与当权宦官发生矛盾,无奈中辞去相位。这时他的同党李宗闵已升任兵部侍郎,他鉴于牛僧孺失败的教训,竭力与宦官搞好关系,到了文宗即位时,他终于登上了宰相之位。他因与宦官有着良好的关系,便调解了当初牛僧孺与宦官的矛盾,把牛僧孺调回京城,恢复相位,与他同掌朝政。这时,西南的南诏国(今云南一带)撕毁了与唐朝的盟约,攻打成都城,掠走了数万人。

文宗闻讯大惊,撤了西川节度使杜元颍的职,准备另派大将前去征讨。牛僧孺和李宗闵采用“借刀杀人”之计,建议由李德裕出任征讨大将。四川地方历来难治,李德裕此去凶多吉少,正好借机除掉这个宿敌,李德裕一除,李党便群龙无首,再也成不了气候。谁知李德裕很会治理,他到任后安抚百姓,使四川局面大为改观。李德裕又派使者去南诏索回掠去的百姓,南诏国见李德裕很是能干,怕不是对手,就应允了李德裕的要求,李德裕进一步向朝廷提出要进攻吐蕃腹地,以灭后患。

牛僧孺见如意算盘落空,怕李德裕再立大功,就劝谏文宗不允李德裕之请。李德裕岂肯罢休,趁宦官监军王践言回京之机,用重金酬谢,让他把“真情”相告。王践言回京后,大说李德裕的“功绩”,李德裕奉调人京当了宰相,他以牙还牙,将牛党一个个逐出京城。经过朋党之争,唐朝的政事更加不堪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