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战争100场"系列之靖难之役成败原因!

靖难之役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少有的以地方推翻中央的成功案例,如果再考虑靖难之役的背景是大一统的太平盛世的话,明成祖朱棣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第一人了。

这一战,明朝朝廷方面占有非常大的优势,几乎可以说是绝对优势了。

在政治方面,明朝是以正统地位讨伐叛逆,占据道义上的优势,又几乎以全国的兵力、财力以应对战争。而朱棣方面仅仅拥有非常少量的地盘,兵力也严重缺乏。两者在这个层面的对比上完全不对等,朱棣几乎没有什么胜利希望。

但双方的主要领导人水平却成了主导这次战争的主要因素。

明朝方面的最高领导人是建文帝朱允炆,他所重用的领导班子主要由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三人组成。由于这四个人在政治方面的经验极度缺乏,使得最终的局面一发不可收拾。

朱允炆在刚刚即位的时候,就迫不及待进行削藩,在操作上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操之过急。但在削藩的具体步骤上却产生了错误。燕王朱棣的反叛已经成为必然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明朝方面却迟迟不敢行动,致使朱棣有充足时间做准备。

在用人方面,明朝也有很明显的弱点,可能不会用人成为了建文帝朱允炆失败的最直接原因。明朝对于燕王朱棣的根据地北平的监控所任用的人是北平布政使张昺、指挥佥事谢贵、张信、都督宋忠等人。表面上看,明朝方面对于朱棣已经做好了充分的钳制,但实际上这些人全部都不堪大用,在朱棣起兵之后被迅速除去。

靖难之役开始后,明朝方面对于军事总指挥的选择出现了更大的错误。被委以重任的先后有耿炳文、李景隆、盛庸。

耿炳文和李景隆都不堪大用,朱棣方面在得知这两人为帅后居然能够“欣然色喜”,可见朱允炆的用人不明到了什么程度。盛庸比前两任都强出不少,然而非常遗憾的是,当盛庸接手的时候,局面已经大不如前,局势已经渐渐对朱棣有利。而在这样的状况下,以盛庸的才能还是远远不是燕王朱棣的对手。

而燕王方面在起初全盘局势都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仍然能够获胜,完全得益于燕王朱棣一人的超强领导能力。

朱棣以超乎寻常的勇气、决心、毅力来应付这场大战,这是导致他能够败而不乱、重振旗鼓、最终获胜的最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朱棣在驾驭部将、军事指挥、战略战术的运用上面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燕军以骑兵为主,非常擅长野战,能够充分利用机动性、冲击力取得战争的胜利。

在朱棣的领导下,士兵团结一致,而且燕军处于政治上的被动地位,无路可退,这一切使得燕军成为了一个非常高效、强力的整体。

靖难之役的最终结果给我们揭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明朝在政治、军事等等各个方面都占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最终仅仅因为没有良将或者良相(因为良相会用人,可以找到良将)而终于落败,不禁让人想起一个词:“人定胜天”。

三国时期的荀彧在评价曹操和袁绍时说:“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成败其实早就有定数,如果有雄才大略,迟早都会壮大,而如果不是那块料,再强也会衰败。

所以,如果生活中不得意不需要抱怨,在当今这个多元的社会,我相信“诚有其才,虽弱必强”。不一定每个人都能建立像朱棣这样的伟业,但你的才能最起码可以让你过的还不错。

最后,我就以比尔盖茨的一句名言作为结尾,供大家自勉吧——

即使我现在一无所有,就算把我放在沙漠中,只要有一个商队从这走过,过不了多久我还是一个富翁。

《中国古代战争100场》系列之靖难之役成败原因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