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人一言不合就喝酒,那时候的酒到底多少钱一斤呢?

故事很简单,说的是仪狄善酿酒,进献给禹,禹喝了之后感觉特别好,说以后必有因酒亡国的君主。于是,禹疏远了仪狄,并下令禁酒。仪狄作酒只是传说,并无实证,大禹禁酒却一语成谶,屡见不鲜。

作为酒的主要成分酒精,在饮用后,能促进血液循环,通经活络,祛风湿,会让人进入愉悦、迷醉和超脱的精神状态,过量饮用可能会失去理智,给个人和社会造成损害。在周朝初期,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份禁酒令。《尚书•酒诰》记录了周公的禁酒令。他有感于商纣王“庶群自酒,腥闻在上”的社会风气,规定民间不得无故“群饮”,违者“尽执拘”。

历史上的禁酒令可以分为四种情况。

首先,因强国而禁。大禹和周公唯恐百姓贪杯丧志,伤德败性,从强国出发,发布了禁酒令。

其次,因粮而禁。酿酒需要大量的粮食,通常3斤粮食才能酿成1斤酒。三国刘备因旱灾禁酒,东晋因禁酒节省百万斛粮食。这些禁令都是短期的,很难长期实行。

第三,因利而禁。汉武帝连年征伐,财政入不敷出。有大臣建议禁止私人酿酒,由官方控制酒的酿造和销售,从中获利。

最后,因酗而禁。太安四年(458年),民间粮食丰收,百姓酗酒闹事。北魏文成帝下令禁酒,对酿酒、卖酒、饮酒的人处以死刑。实际上民禁官不禁,明禁暗不禁。

孔子在《论语·乡党》对酒有这样的论述:“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人们通常会认为酒对于个人来说没有固定的量,可以不加限量。然而,这恰恰是对孔子的误解。孔子一生追求礼教,他的酒论同样要遵循自己的主张。人们提及“惟酒无量,不及乱”往往忽略了下一句“沽酒,市脯不食”,孔子认为只有祭祀时,在符合礼仪的情况下才能喝酒。而从市场上买来的酒肉,如果不按礼法,孔子不会随心所欲地饮酒吃肉。

由此可见,人们发现了酒的神奇作用,认为它能通神,应该用酒祭祀祖先。孔子在《礼记·礼运》中谈到了酒和酒器在祭祀时的摆放。“玄酒在室,醴在户,粢醍在望,澄酒在下。陈其牺牲,备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钟鼓,修其祝嘏,以降上神与其先祖。”符合礼制要求的摆放,才能营造庄严和神圣的气氛。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联合宋、卫、陈、郑等八国进攻楚国。楚王见势,派大夫屈完面见齐桓公,屈完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认为楚国多年不向周王进贡包茅,导致“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屈完自知理屈,只得承认错误。不久,齐国和楚国订立盟约。

包茅是一种南方的茅草,出产自荆山山麓南漳、保康、谷城一带。制作祭酒时,用包茅、酒曲和米饭搅拌在一起,等发酵成酒后,用包茅过滤酒糟,过滤后的酒成为神酒,专门用来祭祀神灵和祖先。

祭祀除了酒以外,酒具也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青铜酒具,是古代酒文化的一部分。商代出现了以制作酒具为生的“长勺氏”和“尾勺氏”等氏族。周代,专门制作酒具的人,被称为“梓人”。周朝时对酒器有了明确的规定: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散,六升曰壶。这种规定一直沿用到清朝。饮酒器的种类主要有:觚、觯、角、爵、杯、舟。《礼记·礼器》规定:“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一个人身份高低,从他的饮酒器就能知道贵贱。商周时期,酒器造型各异,制作精美,引起了后世的关注和追捧。

接下来,有一个问题始终没有解开,古代的酒到底多少钱一斤?

以唐朝为例,先来看看诗人笔下的酒价:

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王维:“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崔国辅:“与沽一斗酒,恰用十千钱”

白居易:“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陆龟蒙:“若得奉君饮,十千沽一斗”

唐朝的一斗,有“大斗”和“小斗”之分。而酒的计量单位一般是采用“小斗”计算的,换算成现在的国际计量单位,1小斗酒约为2公斤,也就是4斤。古诗中普遍提到的“十千钱”又是多少钱呢?唐朝1两银子相当于1000文钱,“十千钱”也就是10两银子。唐朝的1两白银换算成现在的重量是42克,2018年3月底1克999银子的价格是3.4元,那么1两白银大概相当于142.8元人民币。由此可以得出李白喝一小斗酒,要花1428元,每斤357元。就算是现在,这个价格的酒应该算是好酒了。李白、王维等诗人真是土豪诗人啊!

有土豪,就有草根。杜甫在《逼侧行赠毕四曜》写道:“街头酒价常苦贵,方外酒徒稀醉眠。速宜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三百文钱相当于0.3两银子,折算成现在的价格是42.84元,也就是说杜甫一斤酒只花了10.71元。盛唐时期,有“斗米八钱”的记载,一大斗米(12斤)才只要8文钱。换算成今天的价格,1.14元就能买到12斤大米,也就是1斤米连1角都不到,真是逆天了。相比米的价格,酒真算是当时的“奢侈品”了。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李白、王维等人的消费能力比杜甫高出33倍。怪不得杜甫的诗大多关注底层人民的疾苦,从喝的酒上,就能看出杜甫接地气啊。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