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骆宾王声讨武则天是一场事先张扬的政治秀?

作者:宋执群

一个诗人振臂一呼,剑指帝王,看似不自量力。但一个敢于正视,并揭露黑暗的人,一定能用英勇无畏的壮举,把自己活成黑暗时代的亮点。

(一)一场事先张扬的政治秀

一千三百多年前,公元684年九月的一个深秋的清晨,还在睡梦中的武则天被寝宫外一阵急促的求见声惊醒。她匆忙更衣洗漱后打开宫门,眼前的文武大臣已在萧瑟的秋风中跪倒一片。

宰相李昭德惊慌失措地禀报:柳州司马李敬业自称为匡复府大将军,聚众扬州起兵反叛。

此时离她废中宗自立为皇才几个月时间。武则天眩晕了一下,但很快镇定下来,命宰相禀报详情。经允许,李昭德将一篇讨伐檄文呈送给了她。

武则天看了一眼檄文的标题《为徐敬业讨武曌檄》,略一沉思后,自言自语似地念到:“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暗鸣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武则天)

念着念着女皇的神情放松了,甚至情不自禁地连连叫绝。当读至“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忽然若有所思地停了下来,问道:“这篇讨伐书是谁写的?”

宰相忙回:“是叛贼徐敬业的大秘骆宾王写的。”

“是那个大诗人骆宾王吗?”

“正是。”

武则天感叹道:“哎呀,你这个宰相是怎么当的?怎能让这么牛叉的人才跑到叛贼哪里去了呢?”

问完,武则天不屑一顾地白了一眼羞愧难当的李昭德,将目光飘忽向远方,好像要隔空追寻那个用一篇雄文讨伐他的诗人似的。

这篇气吞山河、慷慨激昂的檄文,确非骆宾王这样的大手笔所不能为。读这篇檄文,会身不由己地被一种诗意的力量所打动。这篇檄文历数武则天罪状,言之凿凿;阐发讨武义举,风骨铮铮,情感和思想的力量均势不可挡。作者一方面联系时代的风云变幻、世事变迁,一方面呈现对正义和道统的思考判断,其铺陈排比的声势和壮怀激烈的鼓呼充分展示了“战书体”的美感。

说他这次讨伐武则天是一场事先张扬的政治秀,是因为,骆宾王忍武则天已经很久了,早就看她不爽了。

因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大多尊崇孔子“君子不器”的人格理想。就是说,一个君子,应该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坚守独立自主的思考和自由批判的精神,而不成为暴政的工具。

所以,早在担任纪检监察官员侍御史,负责向朝廷报告高级官员违法乱纪时,骆宾王就多次上书讽刺武则天当政,被捕入狱后,就写过《在狱咏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这样的抒发悲愤和不满之情的诗作。在赦免释放出任临海县丞后,竟弃官游广陵,并作诗明志“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再次表达不与武则天朝廷为伍的鲜明立场。

因此,早就觉得写诗太没劲的骆宾王听说主人李敬业起兵造反时,便虎躯一震,像打了鸡血般的兴奋起来,主动和主人一起搞事,当仁不让地申请了撰写讨伐檄文的重任,并调动全身文才,火力全开,把积蓄了多年的满腔愤懑喷薄一空。

(二)他的“鹅鹅鹅”才是被吟诵最多的唐诗

就像会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样,中国的一代代儿童大约也都会背诵“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关于“床前”与“鹅鹅鹅”谁是唐诗第一,争论已久,但至今仍无定论。因为争论文中第一,注定就不会有什么结果。

不过,我们可以从逻辑的角度推断,“鹅鹅鹅”肯定是被吟诵最多的唐诗。因为,“鹅鹅鹅”比“床前”好懂。“床前”需要由“月光”联想到“霜”,还要理解“明月”与“故乡”的抽象关系。而“鹅鹅鹅”不需要转弯抹角、想三想四,仅凭十八个字,就将一只大白鹅在水中游动的全部声色和情态生动呈现在儿童的眼前。所以“鹅鹅鹅”应该更对嗷嗷待哺的儿童胃口。

这首诗又牵出了一个神童的故事:

《唐才子传》记载,出生于浙江义乌的骆宾王,是一个穷苦的农家孩子。但他从小聪慧过人,被当地人传为神童。据说,在他七岁的时候,家里来了一位客人,想当面检验一下他的才华,就让他根据眼前的场景,即兴吟诗一首。

骆宾王丢下手中把玩的泥蛋,开始放眼周边的事物。当他扫过门前池塘里几只游弋嬉戏的大白鹅时,两眼一亮,“鹅鹅鹅”等十八个舞蹈般的汉字便如歌如画地脱口而出。

后来,这首被标题为《咏鹅》的神作,就成了数以亿计的中国黄口小儿反复吟诵的启蒙诗歌。

但是,如果骆宾王只是这么个吟诵着“鹅鹅鹅”的儿童诗人,那就太泛善可陈了,那我今天也不会写他了。

其实,他的诗文在“初唐四杰”(其他三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中是最多的。并以《帝京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在狱咏蝉》等矗立在文学史上的杰作营建了自己的诗与远方。

(三)骆宾王的诗与远方

每一个大诗人都会有区别于他人的“诗与远方”的标识。我以为骆宾王的标识就是“叛逆”。无论是为人,还是作品。

由于做县官的父亲过早去世,骆宾王的家境迅速从小康堕入贫困。后来,恃才傲物的他在参加科考时,又因不屑“潜规则”,拒绝托关系、找门路,终至榜上无名。从此他便愤然跳下时代的列车,与主流知识分子逆向而行,成了一个精神的出轨者。

《唐诗三百首新注》记载,在贫困落拓中度过青少年时期的他,落魄无行,喜欢和赌徒与游手好闲的人混在一起。年长后,为了生计,他才不得不投靠过很多人,做过许多种工作,但大多和领导同事一言不合就辞职,在单位一觉不爽就跑路,毫不收敛自己羁傲不驯的叛逆个性。比如道王李元庆看中他的才华,想收他做门客,要叫他陈述一下自己的才能。他则耻于自我炫耀,坚辞不受;比如从军西域,戍守边疆,他又因不能沙场建功,只能写写“晚凤迷朔气,新瓜照边秋。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之类的诗歌空抒豪情壮志而不辞而别;比如进川入蜀,做姚州道大总管李义机要秘书,为他平定蛮族叛乱书写文檄,他又因看不惯同事的做派而擅自离职;比如终于入朝为侍御史,做朝廷的检察官,他却又多次上书直接举报皇上武则天,获罪入狱;比如出狱后出获任临海县长,他又任性地弃官漫游扬州……直至参加徐敬业的叛军,写下讨伐武则天的檄文,骆宾王真可谓是将叛逆进行到底。

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

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

……

汲黯薪逾积,孙弘阁未开。

谁惜长沙傅,独负洛阳才。

这是骆宾王最著名的诗作《帝京篇》的开头和结尾四句(全诗太长,略)。这开门见山,总括长安城的气势,和结尾借汲黯因直谏而遭忌恨,贾谊因才高而被谗言来婉转表达忠直之士难以被容纳的憾意,丝毫不让另一“初唐四杰”卢照邻的名作《长安古意》。

所以这首歌行体长诗一经问世,就以辞采华胆,格律谨严,讽时与自伤兼有的磅礴力量叫响诗坛,成为口口相传的绝唱。

闻一多先生曾高度评价《帝京篇》是“洋洋洒洒的宏篇巨作,为宫体诗的一个巨变。仅仅篇幅大没有什么,要紧的是背面有厚积的力量撑持着。这力量是前人谓之‘气势’,其实就是感情。所以卢(照邻)、骆(宾王)的来到,能使人麻痹了百余年的心灵复活。有感情,所以卢、骆的作品,正如杜甫所预言的,‘不废江河万古流’。”

(四)动乱时代的启蒙者

徐敬业的叛乱两个多月后即被平定。作为讨武檄文的作者和叛军的吹鼓手,骆宾王的命运我们先按下不表,先来说说他作为一个动乱时代启蒙者的价值。

如果说骆宾王凭借自己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气质和儒家知识分子传统之中的作品,赢得了文学史上的不朽声名,那么关于他参与讨伐武则天的那场政治秀则是一个诗人短暂的春秋大梦。

但是,千万别忽略了梦想的价值。一个文化精英,一个自觉担当时代使命的诗人,身处一个缺少正义的社会,看到美好价值的失落,而敢于挺身而出,振臂一呼,并试图去给铁屋子捣出一个窟窿,去呼吁建立一个新的世界,纵然只是一个梦,那也是可歌可泣的。

难怪当初,那么多人在欣赏他的战斗檄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时,都忍不住要颤抖着手点赞。因为骆宾王这种一人挑战强权,独自剑指帝王的勇气,即便在崇尚个性自由的唐朝也是难能可贵的。

但骆宾王做到了。因为他与那些身处庙堂、心惊胆战的官宦不一样,他终其一生都只是一个处江湖之远的落魄诗人。一无所有的他,反可以葆有生命本该有的真实,和本该有的力量,凭借这种真实和力量解除心灵的束缚,让精神飞翔起来。而解放的心灵和飞翔的精神把他塑造成一个极端的个人主义者,并以极端的方式和强权与独裁进行较量,为大唐诗人的版图增添了一抹异样的、别具价值的光彩。

至于他的结局,有被杀,失踪好几个版本。

《资治通鉴》说,叛乱失败后,骆宾王与李敬业同时被杀;《朝野佥载》说是投他江而死;孟棨《本事诗》说,平叛大军到来时,徐敬业和骆宾王已闻风而逃了。

但中国人的习惯,总是不愿意一个传奇人物毫不传奇地死去。于是,关于骆宾王,便有了流传最广的、一个足够吸引眼球的传奇结局。

说是初唐另一个大诗人,人事部考试司司长考工员外郎宋之问在被贬流放江南路过杭州时,曾慕名游览西郊外的灵隐寺。

是晚,飞来峰上明月高悬,灵隐山谷禅意盎然。漫步山寺悠长的回廊,诗人诗兴大发,脱口而出两句诗:“鹫岭郁苕峣,龙宫锁寂寥。”旋即又觉不尽人意,就来回踱步,苦苦推敲。

这时,一个正盘坐在禅床上的老僧被他惊动到了,伸手拔了一下长明灯的灯芯,轻声问道:“你这个年轻人,大半夜的不睡觉,在这里碎碎念地苦吟什么啊?”

宋之问回道:“晚辈喜欢写诗,刚才我被灵隐寺的禅意陶醉了,就想赋诗以题尊寺。无奈才思不逮,一直吟不出下句。”

老僧道:“哦,这样啊。那你将上联吟出来让老衲听听。”

宋之问即把刚得的两句吟给他听。

老僧听了后,也碎碎念地吟了几遍,然后问道:“你看用‘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如何?”

宋之问醍醐灌顶般地惊呆了。这两句诗遒劲壮丽,一下子把他前面黯淡的诗句照亮了。

他乘着这两句光芒四射诗句焕发出来的灵感,一口气把整首诗吟到终篇:“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后来,老僧所赠的诗句,成了宋之问这首著名的《灵隐寺》中最精彩的诗眼。

激动得彻夜难眠的宋之问,第二天一早又去拜访老僧,但遍寻禅寺也难免他的身影。

寺中另外一个老僧悄悄告诉他:“你昨夜遇见的老僧是骆宾王啊。”

宋之问惊讶得说不出话,愣了半天才回过神来追问:“就是‘初唐四杰’骆宾王?那个和徐敬业一同失踪的大诗人?”

老僧点点头:“正是。当年徐敬业兵败后,与骆宾王一起潜逃了,官兵并没有抓到他们。平叛的将帅们害怕漏掉了要犯会被朝廷治罪,就从成千上万的战死者中找出与他俩相貌相似的人,砍下首级,送回朝廷交差。骆宾王则落发为僧,乔装打扮遍游名川大山。后来到了灵隐寺,一见寺名,佛心一动,就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肉体与灵魂都大隐在这座仿佛专门为他预备的寺院里了。”

其实,被杀也好,皈佛也罢,对于后半生的骆宾王已经没有那么要紧了。因为,敢于正视,并揭露黑暗的骆宾王,早已用英勇无畏的壮举,把自己活成了黑暗时代的亮点。

【作者简介】宋执群,生于一九六零年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梅雨》《望海门》,长篇文化散文《锦上姑苏》等。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