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为什么成为夏禹?

——历史变迁的禹之初

( 历史学家,都是骗子,整天拿着一些史料,研究来研究去,就知道借古讽今。秦亡,若是汉朝历史学家必然说亡国罪在重用法家,太过死板,人性全无;若是宋朝,历史学家就说秦亡的原因是国家统一;若在中华民国,必然会说东胡和农民起义,无法两者兼顾,那真实的原因是?若在现在,独生的必然说是没有实行计划生育。)

这个被人向往的时期,可不是那么值得怀念,部落里,每个人都在争夺食材,洪水、地震、火山,严寒,好像永远都要吞噬人的生命,外部野蛮部落对女人的争夺,随时都会发生,几乎人人都不知道,明天的食物在哪里,自己的女人什么时间还在自己身边。

部落首领老了,会指定新的首领,这里的标准就是力气大、主意多。新首领的权力会随时受到部落人的挑战,谁挑战赢了,他会成为首领,挑战失败,他可能受到排斥,也可能会和部分族人远离这个部落。权力之战常常会引起部落的分裂和仇恨。

后稷继承前人衣钵,对种子、土地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为部落的食物供给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了发展种植,黄河的问题非常严峻,如何更好的利用黄河进行农业灌溉,又如何规避因泛滥造成的粮食绝收,显然成了部落最大的政治问题。

原来强壮的人、主意多的人,更能组织人去狩猎,而现在部落的形势不一样了,种植已经超越狩猎养殖,更为有效的解决了部落食材供应问题,加上种植更稳定,粮食更好储存,继续发挥种植的优越性,会为部落的繁衍和发展打下最好的基础。禹已老去,按习惯应该找最好的商均去领导部落。

商均成为首领后,感觉自己的带领部落权力,受到原来黄河治理功臣的联合挑战,商均愈发的感觉到,部落的治河功臣,对着粮食的丰产,食物的丰裕,越来越像要形成一个贵族集团势力。这对耕种、养殖、狩猎有极大的影响。商均为了平衡利益,维护核心权力与部落和谐发展,发现无能为力,因为黄河治理功臣要的是部落贵族的地位。

黄河治理功臣的崛起,显然的目的要成为一个政治群体,一个贵族群体,来实行对部落的控制。后来这个矛盾随着治河功臣拥戴禹成为夏王而真正结束。

禹称王后,善待拥戴自己成为夏王的人,有历史以来,因为家庭成立社会,现在又因为社会进步,变成家庭,这个家里有家长禹,有能工巧匠的治河功臣的辅佐管理和生产,平民的安心为国家奉献,即使平面少分配点物资,也不致于死亡,真正进入了繁荣时代。

禹的死后,儿子继承王位,军功大臣也各自世袭,一个稳定的社会结构产生了,人类在自然地面前,是那么的团结,因为他们知道,活着是所有人的活着,死亡是所有人的死亡,而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相互取暖,你好点无所谓,我差点无所谓,我能活着传承子嗣,这就是幸福的,历史就是这样延续者,知道即将到来的商朝改变了这一切。

游牧文明到种植文明的转变,部落一个人的英雄主义到一帮新形成的组织来实行部落的有机发展,这显然是社会发展的进步,中国世俗社会开始了长达几千年之久的社会结构的模式探索。

一个人,一个个体,寻找到另一个个体,交配,生产出一个新的个体,怎么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如果说这种交配是欲望的指引,象征社会产生的家庭是怎么来的。我认为这是生存合作。如果是吃草和喝水,也不去在自然界储存食物,延续生命,社会根本没有意义。

没有社会之前,是若肉强食,人们组建的社会有个不成文的协议,就是按需分配,这个原自男人、女人、孩子的结合和分配模式,但绝对不是平均主义,那么在食物短缺的部落里,也会按需分配,这种组合有个默守的前提就是,绝对不能因为一部分人在食物分配上选择饿死还是活着,如果面对这个选择,那么这个将面临持续的暴力冲突。

那么在这个社会里,人们之间抱团,形成的阶层是怎么运作的,很值得考量,显然这个中国的抱团是从治河功臣集团开始的,这个集团和禹开启了治理时代,或许可以说,分散的人、抱团的人、名义上的君主,这个形成了稳定的组织结构,那么他们的分配是怎么样的,我认为应该考量,但不是重心。

历史是一条流淌的河,我们只是星星点点,我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是不是全是骗子,但我知道每个人都可能为自己和自己的利益说话,更多的为这个时代说话,人超越不了时空。笔者希望通过组织行为的角度来看这个国家变化的规律,看看我们的民族是怎么发展的,将来去何方。

(只是一家之言,不同意可以评论区留言,少骂人!本节的名字叫“禹之初”因为头条不能发三个字,所以改了,下一节将是,商之探)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