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崇祯已死、大顺军强大,保定仍选择抵抗,用一行动纪念崇祯

崇祯十七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称帝,之后便马不停蹄地分两路大军东征北京,准备彻底推翻崇祯皇帝统治的明朝。一路大军由李自成亲自率领,包括大将刘宗敏、丞相牛金星、军师宋献策等人在内,经由太原、宁武、大同居庸关等地直取北京,这支大军也被称作北路军。另一路大顺军则有大将刘芳亮率领,经河南再进河北,从而与北路军夹击北京,这支军队被称作南路军。

李自成

在进军的过程中,李自成所在的北路军进展神速,毕竟这支军队是李自成亲自率领的军队,而且又有刘宗敏、宋献策等最高实力的武将和谋士,所以一路上并没有遇到太多的抵抗,明朝军队望风而降,仅仅是宁武关总兵周遇吉做了像样的抵抗,而大同、太原、宣府等传统重镇,都没有进行抵抗,直接投降了李自成。

大同

最终,李自成在三月十七日抵达北京城外,并且实现了对北京的包围,没有选择迁都的崇祯皇帝被困在了北京城里,城里瓮中之鳖。一天后,大顺军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走投无路,在煤山上上吊自尽,明朝政府土崩瓦解,很多明朝旧臣都成了李自成大顺朝的新臣子。

崇祯皇帝自尽

而刘芳亮的南路军遇到的情形也差不多,各地的明朝官员和军队也无心抵抗,要不选择投降李自成,要不就是弃土而逃,刘芳亮一路上要留下军队驻守地方,并且设置官员管理地方,毕竟此时的大顺军已经不再是“流寇”了,新的大顺朝已经建立,此次东征就是为了征服更多的领土,并实现大顺朝的统治。

一切都很顺利,不过却在京畿重镇保定遇到了不小的抵抗。三月二十一日,大顺军浩浩荡荡地抵达了保定城下,刘芳亮认为保定应该也不会抵抗,毕竟大顺军实力雄厚,而且连北京城都被攻破了,崇祯皇帝也上吊了,保定不投降还等什么呢?保定的百姓和一部分官员也是这么想的,但是偏偏有人不同意。

保定府的代理知府邵宗玄和新上任的知府何复却不愿意投降,他们联合城中的乡绅驱使城中百姓上城抵抗,还斥责那些不愿意抵抗的百姓们“不知忠义”,还下令让守城的百姓们将一枚“崇祯通宝”铜钱装饰在额头上,以示仍然拥戴崇祯皇帝。面对保定官员的“不识时务”,刘芳亮自然很恼火,于是命人全力攻城,保定自然不是士气正旺的大顺军的对手,很快城内就有一部分官员反水了,逃到此地的原大学士李建泰带着几百个士兵投降了大顺军,保定被攻破,带头抵抗的邵宗玄和何复被处死。

崇祯通宝

虽然当时李自成的大顺军顺应了民意,但是保定的官员在明知道崇祯皇帝已经自杀身亡的情况下仍然选择抵抗,不愧是忠义之士。

参考文献:《明末农民战争史》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