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武功水浒数一数二,为何却不肯去做官?这两件事让他心灰意冷

文:星旅相伴(作者原创授权)

武松出身清河县,自幼父母双亡,与哥哥武大郎相依为命,因家中排行老二,故叫武二郎。《水浒传》中的武松,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水浒第二十三回中描述的武松形象是身躯凛凛、相貌堂堂、胸脯横阔、语话轩昂、心雄胆大、骨健筋强,如同天上降魔主,真是人间太岁神。这样的一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实属水浒中笔墨最重的人物之一,先有景阳冈打虎威名远扬,再有报兄仇诛杀仇人,义帮施恩醉打蒋门神,刚正不阿血溅鸳鸯楼,随梁山东征西战,单臂擒方腊,之后泪别宋江只说道:“小弟今已残疾,不宜再去入朝觐见。‘’最后孤独的在杭州六合寺出家,又被朝廷追封为清忠祖师。

相比水浒中其他人物,武松最后寿终八十岁,已算是最好的收场。想武松浑身是胆,行事磊落,又一身侠义之气,在古代这个冷兵器时代,竟然连个婆娘都没有,已是功成名就时,却独善其身,在六和寺做起了真和尚,他为何不去朝廷听候封赏,隐匿江湖做一潇洒侠士,亦或去寻一妙龄女子成家立业,儿孙满堂之时,也不至于落得青灯苦禅,面壁独思的结局。

这一话题本是很沉重的,想梁山108将,又有几个好结局,无非最后忠义堂空灵冷清,一杆杏黄大旗飞扬孤零零的竖立在门前,八百里水泊,再无欢声笑语,把酒言谈,只剩下那芦苇荡绿油油一片,点缀着整个湖泊。

那么,武松为何不去朝廷听候封赏,为何不去做官,难道他不想出人头地吗?

其实,武松一生做过两次官。第一次是因赤手空拳打死景阳冈上的吃人大虫,被阳谷县令封了个都头,也就是衙门的一个捕头,因为被当时的人称为打虎英雄,颇有名号,所以在这个阳谷县也算一号人物了,人前见了武松都要尊称一声武都头,武松也听着也受用,故而当时的武松应该是非常享受这种受人尊敬,当官有权力的生活。当然,武松也宅心仁厚,同情穷苦之人,做官也算是能够让其发挥才能的一条途径。这时的武松,应该是意气风发正要大展身手之时,武大郎也是逢人都要念叨几句我兄弟是打虎英雄,阳谷县人也不像以前那样正眼不瞧他一下,整天天嘻嘻哈哈的,武氏一家算是一时春风得意。可随之而来,潘金莲和西门庆勾搭,武大郎身死,武松自替知县出门办事归来才知这件事始末,于是告到知县那里。原著里,知县原话是:武松,你也是个本县都头,不省得法度。自古道:‘捉奸见双,捉贼见赃,杀人见伤。’你那哥哥的尸首又没了,你又不曾捉得他奸。如今只凭这两个言语,便问他杀人公事,莫非忒偏向么?你不可造次,面要自己寻思,当行即行。”

知县这话意思不言而喻,就是你武松没有证据我也没办法,但是如果你自己要干什么我也拦不住。知县明摆着收了西门庆银子亦或碍于西门庆政治背景,就不予立案。武松一腔苦楚无处诉,就诛杀了西门庆和潘金莲。但最后知县却只给武松一个发配孟州的惩罚,也没有杀他,为什么如此呢?因为西门庆已经死了,武松又是打虎英雄名声很大,加上武大郎确实太冤,这一系列原因导致知县就此做个顺水人情,也好表现出惜才之情,落个好名声。武松此时仅仅觉得官场虽然黑暗但还没有让人绝望的地步,还抱有一丝希望。

但是在孟州城醉打蒋门神之后,事态的发展便完全不可控了。

张都监故意设套说要提拔武松,武松一听有人提拔,那还不高兴啊,直接感恩戴德表示会追随张都监,这个都监可是带兵的,武松想着一定可以出人头地,就高高兴兴的一切以张都监马首是瞻。同时,张都监还让丫鬟玉兰配武松,武松被人侍候觉得受宠若惊,便把玉兰做当做亲人看待。现在的人也是这样,如果一个穷苦之人突然被人侍候,就会觉得惶恐乃至感激涕零。可惜,最后玉兰出卖了武松,诬陷他偷东西,可想而知武松当时心情多么无奈,但他一直认为张都监是好人,只是一时失察而已,就认命了。结果在飞云浦手带枷锁,还被押送人及蒋门神派去的高手联手暗算,这下武松心里一下子全明白怎么回事,心想诬陷我就算了,还要拿我性命。此时武松还能再去隐忍吗?当然不能。武松直接杀了所有来人,并血溅鸳鸯楼。此时武松对官场已经完全死心,一生只想去杀尽当官之人,经历过如此风波,心性开始由此完全转折,开启了他落草为寇之路。武松的经历,常让读者心生同情并扼腕叹息,并由之深深痛恨起北宋末年的封建政治土壤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