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考据鸣梁海战了!我们打赢的是露梁海战!

鸣梁海战的电影热映在我国一度热映,讲述的是朝鲜壬辰之乱,日本关白丰臣秀吉入侵朝鲜,双方打的一场海战。影片热播后,在国内历史爱好者中引起了一阵讨论,有人疑惑为什么电影中没有明朝水师的身影。其实这个问题没必要讨论了,因为我们记载参与的是另一场海战——露梁海战,名字虽然相似,但确实不是同一场战争。中朝和日本,三国海军于1598年12月激战与今天朝鲜半岛的南端,露梁海峡,最终在12月16日,以中朝联军的胜利结束,距今正好420年。

露梁海峡的位置(图片来源于网络)

1588年(明万历二十六年),日本实际的统治者太阁丰臣秀吉,从一介平民完成了制霸天下。4年后,一个日本已经不能满足他的野心,而刚刚平定的天下,各个大名却兵强马壮。为满足野心,消除威胁,丰臣秀吉调集9个兵团14万人的战国全明星阵容跨海而来,妄图入侵朝鲜继而图谋我大明领土。

明朝闻讯认为“我兵之救朝鲜实所以保中国”,先后两次派遣李如松和麻贵领兵援朝,最高兵力达7万。经过打打谈谈,到了1598年,日军各部已被明军压制在朝鲜半岛东南的釜山,泗川,顺天,南海等各个据点,筑成据守,无力再战。同年,丰臣秀吉“瞬间逝”,一切也“如梦中虚幻姿”。在朝日军听闻消息后,准备组织大规模撤退,而中朝联军为了以绝后患而组织进攻,准备打歼灭战。

露梁海战涉及的主要位置和行军路线

日军小西行长部原计划帅军从顺天退到曳桥,再经水路走阳光湾过露梁海峡向向东撤退,明朝水师闻讯后,占领了阳光湾以东入口的猫岛,封锁了进出阳光湾的海域。小西行长组织精兵乘战船多次突围,均被以逸待劳的明军水师击溃,被迫向中朝联军乞和,请求回国,结果遭到中朝联军拒绝。陆上明朝陆军从北面不断逼近,小西行长已被水陆两面合围,不得不向日军另一名水军将领石曼子(岛津义弘)求援。

岛津义弘是日本萨摩地区大名,也是日本水军名将。接到小西行长的求救后,在本能全身而退的情况下,发扬武士道精神,帅海军从泗川向西,经露梁海峡前来救援。中朝联军则在露梁海峡设伏,准备封海打援,瓦解日军士气,后攻占曳桥。最终,两军在露梁海域相遇,露梁海战爆发。

当时的战场露梁海峡

明军主帅陈璘,帅主力部队埋伏在露梁海峡以北的水门洞,命老将邓子龙埋伏在露梁海峡西侧出口,朝军李舜臣则埋伏在露梁海峡南侧南海岛的观音浦。日军岛津部于凌晨时分通过露梁海峡之时,明军伏兵杀出,枪炮大作,喊杀震天,日军一时大乱,向南撤退。岛津海军于天明之时退至观音浦,与朝鲜李舜臣部遭遇,并展开厮杀。日军发觉退路已断,拼死抵抗,李舜臣亲率战船冲锋,遭岛津海军舰队合围,双方展开接舷肉搏战,战况激烈。此时,陈璘帅主力部队赶到,亲率旗舰冲入敌阵,接应朝鲜李舜臣部,结果同遭围困,并与敌军展开接舷肉搏。岛津顺水军战斗力及其强悍,在接舷战中,明军主帅陈璘多次险些被刺,赖于明军水师装备大盾镗钯防御,在接舷战中占尽优势。战斗中,陈璘突然鸣金,日军怀疑有诈,也与陈璘的旗舰保持了距离,随后,陈璘利用战船的火力优势,将日军击退。此时,李舜臣舰也成功摆脱日军合围,向陈璘舰来援,两军合兵一处,日军大败。在追击过程中,李舜臣和邓子龙两位老将双双阵亡,令人惋惜。岛津水军在撤退过程中在南海岛弃舰登陆,遭中朝联军围杀,全军覆没,仅剩50余人逃脱,而小西行长则趁岛津海军与明朝联军厮杀之时,向南逃脱,次日,明军攻占曳桥,露梁海战以明朝联军大胜告终。[1]

露梁海战是不是古代亚洲最大的海战,很难考究,但肯定是中日韩朝三地最具究价值的海战,其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涉及国家多,东亚地区北方主要的三个国家,中日朝鲜都参与了这场海战的,并在其中各自发挥了很大作用。第二,这是冷热兵器过渡时期的一场大规模海战,露梁海战当中冷热兵器在战争中的作用是相同的,不管是远程的火器对射还是近距离接舷跳梆,都有各自的战略意义。第三,这是三种文明当时海战思想的碰撞,影响到了后面的海军发展。当时海战的思想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最后的效果不同。

露梁海战

双方在战舰数量和吨位基本相等的情况下,打出了歼灭战,明朝联军之所以大胜,其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日军战意和士气不如明朝联军,日军是在国内动荡,全线撤退之际,和乘胜追击,想扩大战果的明军遭遇,打的这场海战,其结果了然。

第二,日军指挥和协作性不如明军。虽然明朝联军的三个组成部分,明军陆军,明军海军,朝鲜海军,三者之间的协作常常出现问题,并导致严重后果,但是明军有统一的指挥,一致的战略目的,而且明朝海军和朝鲜海军的配合在战斗中表现得十分出色。无论是战前的部署,还是战时的相互驰援,都形如一体。反观日军,由多个兵团组成,各个兵团的最高指挥都是日本国内的大名,理论上是平级关系,兵员也是各个大名自己的武装势力。相当于丰臣秀吉纠集了国内的几大诸侯来入侵朝鲜,在战事顺利的情况下,可以发挥各自为战,灵活性强的巨大优势,一旦战争陷入僵持阶段或战事不利,就很难控制各个大名在战争中各自保存实力的情况出现。丰臣秀吉死后,日军全线撤退阶段,这一时期协同性更是难以保证,保存实力的现象更为严重。露梁海战的战斗中,明朝联军和日军接战之时,并不是压倒性优势,岛津海军也围困了明朝两军的主帅,如果这个时候,小西行长部趁明朝联军水师主力不在,帅军突破明军猫岛的封锁,直插明朝联军水师后方,支援岛津海军,则可以一战。如果加藤清正部没有提前撤退,和小西行长部相互掩护,牵制明军陆军,小西行长全力支援岛津部,则效果未可知。

第三,在整个战役后期,明朝联军掌握着一定程度的制海权,而日军没有。从整个露梁海战的过程来看,明军一直是主导地位,从占领猫岛封锁阳光湾,到在露粱设伏,完全是按照明军的战略部署而进行。

第四,关于海战的战术理念不同,日军相对落后。明军的海战理念是依靠远程重型火力,以直接打击敌舰船为目标,近战以防御为主。日军的海战理念是,依靠远程轻型火力掩护,靠接舷战致胜,远程和近战攻击目的在于杀伤有生力量,针对人而不是针对船。这两个理念落实到装备上,则形成了相互克制关系。明军舰船装备了大量火炮,在海军刚一接战之时,第一轮炮击往往能给予日军部分舰船致命性的打击,而日军的第一轮攻击则是大面积的铁炮(日本管火枪叫铁炮,管大炮叫大筒)和弓箭的覆盖攻击,和少量的大筒,对于明军的杀伤程度十分有限。到了跳梆接舷的时候,日军为了单兵作战能力,和水战的灵活性,装备胁差(短日本刀),而明军责则是装备大盾和镗钯,分梯队来应对接舷战。当日军和明军两舰相接的时候,日军跳梆的时候,首先面对的是大盾和后面的镗钯,先跳先死,后跳后死。明军的远程强化攻击加上近战强化防御,和日军的远近程强化单兵杀伤,正好形成了克制关系,而双方的海军组成来看,明军水师属于在朝廷有编制的正规军,而日本海军则是雇佣军,双方专业程度不一样。日军又被阻断退路,所以在双方战力基本相等的情况下,打出了歼灭战。

这一场海战的结果虽然是一胜一负,但是对交战的双方都有一定程度上的意义。首先,朝鲜半岛换来了几百年的稳定,得以休养生息。明朝则换来了当时朝鲜的感恩戴德,和丰臣秀吉死后德川幕府的友好,直至清末朝鲜都还在奉明朔。日本则相当程度上的吸取了这次海战的教训,在近代海军建设中,注重了远程重火力,形成了日本海军小船大炮的特色。这场战争已经过去400多年了,但是值得我们铭记,在中华海军崛起的今天,我们不能忘记,祖先曾凭借先进的武器和战术曾歼敌于海外。

[1]内容参考《明史》和《朝鲜李朝实录》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