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伽蓝记》中记述的佛塔是怎样的辉煌壮观?

“复殿重房,交疏对霤。青台紫阁,浮道相通。虽外有四时,而内无寒暑。房檐之外,皆是山池。松竹兰芷,垂列阶墀。含风团露,流香吐馥”。与永宁寺不同,北魏景明寺则不建塔。楼阁亭榭,林木花草,佛寺形同府第,前厅为供奉佛像的佛殿,讲堂设在寺院后厅。殿堂台观一千余间,景明寺的规模也不逊色于永宁寺。

然而不管佛寺是否修建有佛塔,佛塔却始终是魏晋南北朝人不能回避的佛寺建筑。

《洛阳伽蓝记》

佛塔又称作“浮屠”,是用来瘗埋佛陀或佛徒的骨骸、舍利的佛教建筑物。佛塔从印度起步,一路跋涉途经西域诸国来到中国,在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佛塔的样式也经历过四次改变。

佛塔的原形为半球状,这种半球状建筑被印度佛教经典视为“天宇”。半球状的佛塔,单纯浑朴,稳定厚重,颇具佛教神秘色彩。

永宁寺

驼铃悠悠,黄沙漫漫。随着佛教的脚步迈入西域诸国,半球状的佛塔逐渐变身为瓶状塔体。时光流转至公元前2世纪,佛祖塔又在阿育王的倡导下,浸润入犍陀罗艺术的分子,变身为金刚宝座式。

金刚宝座式佛塔,台基巍峨高耸,五座修高的方锥体昂立于上,形象挺拔有力,单纯庄重。

至此,这三种佛塔样式在西域诸国普遍流行。

不过,当它们抖擞精神迈入河西走廊后,中国工匠又对佛塔进行了变身改造,他们将覆钵、宝匣、相轮缩小,或放于塔顶,或作为标志,并与中国传统建筑样式融合,在庄重、方便的前提下,改造出方形独立的中国佛塔。

佛塔

方形独立的中国佛塔,是学习与创造交融后的结晶,在中国工匠的巧手改造后流行于中国内地。随着方形独立的中国佛塔在内地燃烧起熊熊大火,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塔也呈现出三种主要形式:木结构楼阁式塔;砖造密檐式塔;砖石四门塔。

木结构楼阁式塔,可供人登临眺览,多用于名塔。辉煌一时的北魏洛阳永宁寺塔,是这种形式塔的代表。那么木结构楼阁式塔到底何样?在《洛阳伽蓝记》中对这一形式塔有这样的记载:“塔高九层,平面为正方形,每面九间,开三门六窗。门漆成朱红色,门扉上有金环铺首及五行金钉,共5 400枚钉。塔顶的刹上有金宝瓶,宝瓶下置金盘十一重,四周悬挂金铎”。据史载,早期的陕西扶风法门寺,也是木结构楼阁式塔。

位于河南登封的嵩岳寺塔,则是典型的砖造密檐式塔。这座塔建于公元523年,它底层较高,轮廓秀丽,塔基简洁朴素,塔身被挑出的砖叠涩分为两段,砖石四门塔,则是方与厚兼具的形式。

一言:《历史的风尚·魏晋南北朝》

编辑:浙江大学中国近现代史所研究生萧宸轩

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