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西南抗战烽火中的赵光炬

赵光炬(1914—2012),原名赵廷补,海南东方人。1937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昌感县委委员,琼西南临委委员,昌感县委副书记,昌感崖联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琼崖南区、西南区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共琼崖南区地委书记兼专署专员,琼崖纵队第五总队政委等职。海南岛解 放后,历任海南军政委员会民政处副处长、处长,中共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地委书记、自治州州委书记,中共海南岛区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中共海南行政区区委副书记兼海南区公署副主任,海南行政区人大筹备组组长等职。2012 年 2 月在海口去世。

赵光炬(图片来源:赵庆雅提供)

烛火之光

1937 年 7 月 7 日,北平爆发了卢沟桥事件。全国人民群情激愤,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仲夏之夜,赵廷补在微弱的烛光下看报纸。一阵风吹来,烛火熄灭了, 屋里一片漆黑。他点燃了桌子上的一盏海棠油灯,继续翻阅报纸。报纸上报道了北平紧张的时局,他的心情格外焦虑,卢沟桥的枪炮声似乎在他的耳边轰鸣。他一夜难眠。

第二天早上,赵之泰(后改名赵郑农)到赵廷补家找他,说有人要见他。

赵廷补与赵之泰都是昌江县英显村(今属东方市)人,他俩少年时代就是同窗,高小毕业后,又一起渡海到广州求学。从广州回来后,又都在英 显村小学当教师。

英显村西濒南海北部湾,北靠昌化江,南临沙村、四更、荣村,往东而去是居多村、日新村、大新村、赤坎村等村庄。这一带村庄的独特的语言被外乡人称为“村话”,据传这种有别于海南话,沿袭了宋代时期的族群语言。讲“村话”的族群一直与外乡人有语言交流的障碍。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英显村的乡绅在村里设立了私塾,村里的男性自幼都要到私塾读书, 除了识字,更重要的是学习海南话。赵廷补 5 岁丧父,6 岁开始放牛,在牛背上渡过了六年的牧童生活。12 岁那年,比赵廷补年长 10 多岁的二哥靠做农活积攒的钱送他到村里的私塾读书。赵廷补半工半读,一边读书识字,一边放牛。聪慧的他很快就能够用海南话吟诵文言文了。

赵廷补来到赵之泰家时,一个二十五六岁的外乡青年早已等候多时。一见面,他就用“村话”和赵廷补打招呼,亲切的乡音一下子就拉近了两个人之间的距离,他们用“村话”寒暄后,转而用海南话交谈。和赵廷补交谈的这个青年就是时任中共西南临委书记的杨启安,他曾为打开琼西南地区革命的新局面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1937 年 6 月,杨启安来到英显村进行秘密活动时,听说赵廷补是一个激进的进步青年,就让赵之泰介绍他们认识。

正当杨启安与赵廷补交谈时,马白山也来到赵之泰家。此时马白山的 公开身份是昌江二小教师,在党内的身份是中共西南临委委员。马白山于1932 年 8 月返回海南岛到昌江二小任教,以教师职业做掩护,秘密开展革命活动。1936 年春,与杨启安接上党组织关系后,马白山在昌江二小建立了党支部。1937 年 2 月,马白山在英显村发展了赵之泰、赵建中、赵承篆、陶世民四人入党,建立了英显村党支部。是年 4 月,马白山到四更村小学任教。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建立了四更村党支部。5 月,与杨启安共同建立了新街党支部。今天,他特地赶到英显村,就是为了与杨启安共同考核赵廷补。

1984 年,赵光炬参加东方县党史工作会议时与老战友的合影,左起:冯安全、赵光炬、史丹、林克泽、赵郑农(图片来源:赵庆雅提供)

杨启安、马白山经过与赵廷补交谈,发现赵廷补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谈话间,赵廷补向他们讲述了昌江革命先驱刘开汉与他的师生 情谊。

刘开汉是昌江县上荣村(今属东方市)人,1921 年考入广东省第一甲种工业学校(该校于 1926 年并入国立中山大学)攻读理科,在大学读书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6 年初随国民革命军来琼讨伐军阀邓本殷,根据中共组织的指示,刘开汉与符倬云(共产党员)回昌江县开展革命活动。

1927 年爆发琼崖“四二二”事变,琼崖国民党在海口和府城地区大肆捕杀共产党人,消息传到昌江,刘开汉立即离开海南岛。1929 年,刘开汉返回昌江后,在昌江县立第一高级小学当教师,向学生传播新文化、新思想。赵廷补是刘开汉最为得意的学生,在刘开汉的启蒙教育下,赵廷补开始关注政治,关心中华民族的振兴。1932 年春,英显村向县教育局申请开设高级小学,并聘请刘开汉到英显小学当教员。学校设立了一个特别班专门招收文化程度较高(相当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已经从昌江县立第一高级小学毕业的赵廷补为了跟随刘开汉,特地转学到这个特别班,并被选为班长。刘开汉在英显小学任教时,向学生宣传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还在英显村召开群众大会发表演说,宣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1932 年 11 月,刘开汉又组织全校学生游行示威,身为班长的赵廷补带领学生游行队伍浩浩荡荡地走过十个村庄,学生们高呼口号,反对国民党政府对日本侵占东北三省采取的不抵抗政策,引得村民们都驻足观看,并纷纷表示支持学生的游行示威活动。这次游行示威活动震惊了昌江县国民党当局,以刘开汉 公开搞“赤化”为由要抓捕他。刘开汉被迫离开昌江县。数年后,传来刘开 汉被国民党杀害的消息。

马白山听赵廷补讲述他与刘开汉的师生情谊后,不由得感慨地说:“刘开汉在昌江传播的新文化、新思想,启迪了许多进步青年。”

这天见面后不久,赵廷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入党的那天开始,他便怀着极其高涨的热情投身于琼崖抗战和解放战争。在艰苦卓绝的琼崖革命斗争中,他的心中总有一束不熄灭的烛光——这是启蒙老师刘开汉点燃的烛光。入党后,他将名字改为赵光炬,取“蜡炬成灰泪始干”之义,立 志为革命而牺牲自我。

昌感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

1937 年 8 月 13 日,上海淞沪战役爆发,报纸每天报道上海战事,全国各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

8 月,中共昌感县委成立,陈克文任县委书记,委员有马白山、黄清霞(昌江新街人)、赵布尔(昌江新街人)。

为了广泛发动昌感地区的群众参加抗日救亡,赵光炬与县委书记陈克文到英显村周边的村庄开展工作。由于这一带村民讲“村话”,赵光炬便既当向导又当翻译。赵光炬在英显小学当过三年教师,他的学生中有不少 是思想进步的青年。赵光炬带陈克文到他的学生家里,发动学生积极参加 抗日救亡工作,并通过动员学生的家长为党组织建立地下堡垒户。

陈克文从与赵光炬到农村发动青年学生抗日救亡工作的中得到启发。之后,他指派赵光炬、赵建中、周珠江、林超常、吉义光等五名共产党员到昌江县立第一高级小学任教, 并在学校建立党支部,由赵光炬任支部书记,在学生中发展党员。赵光炬让这些党员学生假期回乡时,在农村开展宣传抗日救亡工作。

在陈克文的主持下,中共昌感县委成立了小学教师抗敌同志会,由共产党员王业熹、马秋江、林超常、赵光炬任干事,并负责编辑出版会刊《战垒》。

1964 年,赵光炬(右)与抗日战争时期的老战友陈克文合影(图片来源:赵庆雅提供)

王业熹是乐会县迈汤乡文园村(今属琼海市中原镇)人。1925 年冬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 年夏返琼参加土地革命。1932 年 8 月,琼崖第二次反“围剿”斗争受挫后,与冯白驹、符明经等撤到母瑞山坚持斗争。

1933 年春与冯白驹等二十五人冲出重围回到琼文地区,重建中共组织和红军游击队。1937 年被中共琼崖特委派到昌江县海尾特别支部任书记。王业熹是一位革命意志极其坚定的共产党人,他乐观豁达,即使在母瑞山最艰苦的时期,仍然激励同志们的革命意志。

马秋江是马白山的胞兄,1928 年秋参加中共地下组织,1929 年到上海文艺学院学习,1934 年从上海回琼崖,在昌江二小任教导主任。他在师生中发展共产党员,并任昌江二小党支部书记。他多才多艺,是《战垒》的主编之一。

赵光炬从老党员王业熹和马秋江的身上,看到了革命的前途。赵光炬积极撰写抗日救亡宣传文章,刊发在《战垒》上。《战垒》在昌江、感恩、崖县、儋县等地发行,深受欢迎,是琼崖宣传抗日救亡的主要刊物。

陈克文到昌感后,了解到昌江、感恩两县国民党有新派(进步的)与旧派(保守的)之间的矛盾。感恩县国民党党部特派员兼感恩县政府教育科科长史丹在昌江、感恩两县群众中有很高的威信。经马白山提议和介绍,陈克文批准史丹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以地下党员的身份开展抗日救亡工作。

是年冬,陈克文主持召开昌感县委会议并做出决定:灵活运用合法形式,独立自主地积极开展昌感地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会议结束后,昌感县委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国民党组织民众自卫团的机会,派一部分党员打进昌江、感恩两县的民众自卫团统率委员会工作,与爱国人士建立统一战线,成立了昌江县民众抗敌后援会,把各界爱国人士吸纳到后援会中,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

1938 年 10 月,日军飞机和军舰更加频繁地窥视海南岛,琼崖危急。10月 22 日,琼崖国共两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合作抗日,琼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不久,国民党昌江政府设立县壮丁常备队。为了掌握这支 民众武装,中共昌感县委派遣马白山到县壮丁常备队当分队长,他带领五名共产党员到县壮丁常备队任职,使这支国民党组建的民众武装实际上归共产党领导。

12 月 5 日,中共琼崖特委在琼山云龙圩举行琼崖工农红军改编暨誓师抗日大会,将琼崖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十四区独立队。马白山调任独立队队附。

琼西南抗战初期的国共合作

1939 年 2 月,日军侵占海南岛。琼崖抗战全面爆发。

4 月,中共琼崖特委派西南临委委员欧德修到昌感主持工作。5 月,欧德修在英显村召开中共昌感县委扩大会议,研究和部署琼西南抗战战略。这次会议改组了中共昌感县委,选举黄清霞为县委书记,杨涤海为县委委员兼组织部部长,赵光炬为县委委员兼宣传部部长。县委新领导班子决定:发动群众捐钱捐枪,动员青年参军参战,组织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 以各种形式与敌人进行斗争。

月,昌感县委正式组建独立总队第十中队,任命符山为中队长,赵建中任副中队长,周珠江任党代表(政训员)。县委还在昌江、感恩两县,选派 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通过各种关系以合法方式组织抗日游击队,虽挂着国民党游击队的番号,但实际上由共产党领导。很快,昌江县共成立了三个国共合作的抗日游击大队。第一个是昌江县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活动 在昌化江北岸地区,大队长是国民党进步人士林超宇,副大队长是共产党员陈岩,大队的中队长、小队长也都是共产党员。第二个是昌江县抗日游击队第七大队,活动在昌江的北部地区,大队长林杨春是共产党员,中队长以下的骨干基本也都是共产党员。第三个是昌江县抗日游击队第十三大队,活动在昌化江以南地区,大队长文攻非是爱国民主人士,副大队长赵布尔是共产党员,中队长、小队长几乎是共产党员。这三个大队的战斗员也几乎是共产党员或进步青年。月初,日军从陆路进攻昌江,新组建的独立总队第十中队立即投入战斗,与友军昌江县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第十三大队配合,在那等、岭村打了两次伏击战。这两次战斗,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我军未能取胜,日军很快就占领了昌江县城和沿海圩镇。

7 月 14 日,感城沦陷。

7 月间,一股日军从海上攻占海尾。昌江县抗日游击队第七大队在大队长林杨春的指挥下,打退了这股从海上进攻的日军。

9 月,独立总队第十中队在友军昌江县抗日游击队第十三大队和各村抗日自卫队的配合下,利用水流东、那等、红草一带的有利地形,数次阻击、伏击敌人,打死、打伤日本士兵多人。

9 月底,日军对昌化江北岸进行“扫荡”,昌江县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在副大队长陈岩的指挥下,在长塘、纳凤一带的山林里打了一次漂亮的阻击战。这天早上,一支百余人的日军队伍大摇大摆地向大风、长塘、纳凤进攻,昌江县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在各村抗日自卫队的配合下,埋伏在长塘、纳凤一带的山林里,待日军走近时,突然发起攻击,漫山遍野响起枪声、爆炸声。日军不明情况,不敢恋战,仓皇撤退。

10 月 10 日,日军调集三百多人进犯老欧村。史丹指挥老欧村民兵英勇还击,击溃了这股日军。日军第二次调集一千多名日军向老欧村进犯, 驻扎在居多村的独立总队第十中队奔赴驰援老欧村。因敌我力量悬殊,史丹带领民兵和群众撤退到山区。

10 月,独立总队第十中队改编为第三大队第九中队,中队长为陈玉连,副中队长为符山,政治指导员为李汉,周珠江任副指挥员兼政工队长。第九中队驻防昌江县山区寻机打击日军。

10 月 21 日,马白山与第三大队大队长张开泰在儋县党组织的配合下,指挥第三大队主力和两千多名群众围攻那大镇日军据点。围攻那大战 斗打响后,中共昌感县委召开第九中队干部会议,决定以第九中队为主力,与昌江县抗日游击队第七大队协同作战,并调集民兵配合,攻打儋县西南部的敌伪海头港据点,牵制琼西南的日军,使其不能向那大增援,以支援独立总队第三大队围攻那大日军的战斗。昌感县委制定了攻打海头港据点的作战方案:由第九中队进攻敌据点,昌江县抗日游击队第七大队负责警戒海岸,并阻击可能来自北黎方向的日军增援部队。

海头港位于昌江、儋县交界的沿海地区,是琼西南一个重要的港口。这里人口稠密,海运、商业发达,距那大镇约有七十五公里。日军侵琼后不久, 就在这里拼起一个伪军中队,成立了伪维持会,由汉奸姜舆任会长。

攻打海头港战斗于 11 月初打响。第九中队队长陈玉连、副中队长符山率第九中队于夜间包围了海头港敌据点。海头伪维持会的伪军以为据点坚固,气焰嚣张,顽固抵抗。但被第九中队和民兵连续包围几天后,据点 里水断粮绝,敌人开始惊慌。伪维持会会长姜舆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带着 几个心腹趁夜间突围。第九中队立即发起强攻,击毙伪军十多人,缴获了一批武器装备。

正当第九中队攻打海头据点时,一部日军从儋县新英港乘船前来增援。当船靠近海岸时,昌江县抗日游击队第七大队在林杨春大队长的指挥下,向船上的日军猛烈开火。敌船不敢靠岸,船上的日军胡乱炮击一阵之后,慌忙掉转船头退回新英港。

海头战斗胜利后,琼西南地区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十分高涨,纷纷要求参军参战。1939 年 12 月,第九中队扩编为独立总队第四大队,张开泰任大队长兼政委,符中权任副大队长,下辖两个中队。

铲除助纣为虐的汉奸

1939 年 9 月,日军在昌江县人口最多的四更村建立了昌江县溪南伪维持会,由汉奸董必安任伪维持会会长。日军通过溪南伪维持会控制昌化 江以南的地区。董必安带领日军“扫荡”英显、旦场两村,杀死手无寸铁的群众数百人。他还为日军强行征收苛捐杂税,压榨和剥削百姓。日军的残 暴和董必安的助纣为虐,使昌感地区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1940 年 1 月,日军开始集中力量向琼西南山区进攻。国民党领导的游击队在日军数次“扫荡”后,基本被打散了。昌江、感恩两县的国民党政府官员纷纷逃到五指山腹地的白沙、乐东山区躲了起来。这时,在琼西南山区坚持武装抗日的只有独立总队第四大队和中共昌感县委领导的地方游击队。中共昌感县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这个时期的斗争策略,发动群众 坚壁清野,坚决不领“良民证”,山区的群众搬到山上去住,沿海地区的群众则搬到野外住。

为了打开敌后抗日的局面,昌感县委决定铲除汉奸,摧毁日伪维持会,扩大政治影响。锄奸行动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溪南伪维持会会长董必安。县委指示四更村地下党组织挑选一批意志坚定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打进溪南伪维持会当“伪军”和杂役,以便掌握敌情,里应外合。与此同 时,县委书记黄清霞与县委委员赵光炬到独立总队第四大队驻地与张开泰、史丹研究并制定锄奸行动方案。决定由第四大队组织突击队潜入四更 村隐藏,赵光炬与诗北区委书记赵郑农随队行动,协助张开泰做好情报侦察工作。

月中旬,四更村党组织安插在伪维持会的地下党员,将伪维持会据点的内部地形图交给村支书文定魁。图纸被送到第四大队,张开泰看到这 张图,不由得紧皱眉头。伪维持会据点外围的围墙很高,围墙内有一个二层炮楼,一层是董必安的办公室与会客厅。伪维持会的大门是用坚硬的油 楠木制成的两扇厚门。此战,不能强攻,只能里应外合,速战速决。张开泰 从第四大队挑选了枪法好、有胆略的两个小队长史伯龄、史振和,再挑选二十多名战士组成突击队。

一个漆黑的夜晚,赵光炬、赵郑农带领张开泰和突击队队员潜入四更村,隐藏在村支书文定魁家里。

第二天上午,史伯龄、史振和在内线的掩护下,乔装进入伪维持会。他俩进入伪维持会后,张开泰带领负责接应的突击队队员分散在伪维持会附近,驳壳枪班班长王天民和几名突击队队员走到伪维持会门口。哨兵看到这么多陌生人,顿时警觉起来,王天民拔出驳壳枪向哨兵射击,其他伪军立即关闭大门。在伪维持会里面的史伯龄、史振和听到门口响起枪声, 立即拔出藏在衣服下的驳壳枪,随着几声枪声,董必安被击毙了。驳壳枪班班长王天民与突击队前哨未能及时冲进去,大门关闭后,史伯龄、史振和陷入孤军作战,他们共击毙了伪军七人,一直战斗到弹药耗尽,最后壮烈牺牲。

伪维持会的枪声惊动了附近的日军,敌人的援兵很快就赶来了。敌众 我寡,张开泰当即命令撤退。

这次锄奸行动,是中共昌感县委与第四大队联合打击汉奸嚣张气焰的关键性战斗,打出了独立总队第四大队的威名。

月,为了加强对琼西南地区斗争的领导,中共琼崖特委指示西南临委从儋县搬至昌江县英显村,并重组西南临委领导班子,由陈克文任西南临委书记,欧德修任组织部部长,赵光炬任宣传部部长,后设青年工作部, 赵郑农任部长。西南临委辖儋县县委、崖县县委和西南区委、东南区委、感恩区委和海尾特支。

为了加强对沿海地区党组织的领导,西南临委通过区、乡党组织动员逃难到山区的群众返回墩头、新街一带圩镇安居生活。西南临委则趁此机 会,派一些党员干部乔装成普通群众,混在返回圩镇的群众当中,领取“良民证”做掩护,开展地下工作。共产党员陈光武、史中坚(史丹胞弟)、吴以怀、张荣智、戴运泽等被党组织委派到敌占区进行地下工作,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在敌占区秘密组织青年抗日救国会(简称“ 青抗会”),收集敌人情报。

5 月,中共琼崖特委决定撤销西南临委,恢复昌感县委建制,县委委员为陈克文、赵光炬、赵郑农三人,陈克文任书记,赵光炬任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赵郑农兼宣传部部长。

自从溪南伪维持会会长董必安被击毙后,日军把一个 20 岁出头的青年拉出来当会长,此人名叫庄春年,是董必安的妹夫。日军原指望庄春年能死心塌地充当他们的走狗。然而,庄春年是一个良心未泯的青年,他被日军拉出来当伪维持会会长后,对日军能敷衍就尽量敷衍,对地下共产党员的活动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下党组织通过各种关系同庄春年接触, 对他进行策反,终于使他弃暗投明。庄春年带着十多个士兵,携带十多支枪,向在昌感地区活动的独立总队第四大队投诚。

庄春年携枪投奔第四大队后,日军既恼火又不甘心失败,他们又物色了一个大恶霸王沛熙任溪南伪维持会会长。王沛熙当上伪维持会会长后, 无恶不作,不但鱼肉百姓,还经常给驻在北黎的日军司令部送情报,带领日军进村“扫荡”。若不及时除掉这个恶棍,势必使昌感县委在沿海地区的工作遭到严重破坏,昌感县委决定铲除这个汉奸。

王沛熙深知自己作恶多端,一到晚上,他就紧闭炮楼大门,加岗加哨, 严加防范,并且对炮楼进行了加固,加强了火力配置。昌感县委通过地下情报站查到此人好色,经常寻花问柳,四更村有位女青年长得很秀气,王沛熙经常上门纠缠。这位女青年恨透了这个恬不知耻的汉奸,为了摆脱王沛熙的纠缠,她通过地下联络站提出要参加抗日游击队。县委决定放饵钓 鱼,让这位女青年设法引蛇出洞,将王沛熙引出炮楼,由县委地下特工队“在洞外打蛇”。

8 月的一天夜晚,陈克文与地下党员王文信、吉克强等在内线向导的带领下潜入四更村,在炮楼通往村里的路上埋伏。这天晚上,喝得醉醺醺的王沛熙带着几个兵丁,兴冲冲地朝着女青年的家走去。这时,埋伏在路上的县委地下特工队一齐开枪,王沛熙和兵丁全部当场毙命。王沛熙被击毙后,炮楼里的伪军惊恐万状,一个个都担心自己的脑袋搬家,于是走的走,溜的溜,散的散,这个据点很快就变成一座空炮楼。

王沛熙死后,四更村再也没有人敢出来当汉奸了,外村的汉奸也不愿意到四更村来送死,日军只得放弃了这个据点,把昌江县溪南伪维持会的招牌搬到北黎日军司令部附近的新街圩。

建立抗日民主政府

1940 年 3 月,中共中央发出由毛泽东亲自起草拟定的《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一文,指出“在抗日时期,我们所建立的政权的性质,是民族统一战线的”。7 月,庄田受中共中央派遣从延安到琼崖援助抗战,并于 9 月初到达中共琼崖特委驻地。庄田到达中共琼崖特委后传达了中共中央对琼崖抗战工作的具体指示,其中包括:建立以冯白驹为领导核心的一元化中共琼崖特委集体领导,巩固和扩大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农工商业, 征收抗日捐税等。庄田所传达的中共中央指示精神很快就下达到各县委。

1941 年初,昌感县委根据新的抗战形势决定在昌感地区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团结广大民众建立统一战线共同抵御日军,动员少数民族同胞参加抗战。并参照从中共琼崖特委美合党校带回的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关于减租减息文件,在昌感地区实行减租减息,废除旧债,开展税收。昌江、感恩、崖县地区居住着黎族、苗族、回族等少数民族,1941 年 5 月,昌感

县委在辖区范围建立了昌江县江南区抗日民主政府,赵光炬担任党代表。这是抗战时期琼崖第一个在少数民族地区成立的抗日民主政权,实际管辖范围是昌江县大半部。同年 7 月,中共昌感县委成立东方峒民族工作委员会,黎族人士容兴中、文考兴等当选委员,这又是抗战时期琼崖第一个有少数民族参与的抗日统战工作委员会。

1941 年秋,独立总队第三支队因战略需要,由张开泰率部东调到琼文与万宁地区,主力部队离开了昌感地区。

12 月,中共琼崖特委派出巡视团(包括赵子民、李汉、冯敬文等人)到昌感县委传达中共琼崖特委第三次执委会的精神和决定。中共琼崖特委巡查团与昌感县委共同分析琼崖抗战形势后,决定在昌江县江南区政府的基础上成立县级抗日民主政权——昌江县抗日民主政府。

12 月 25 日,昌感县委在大新村召开全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宣告成立昌江县抗日民主政府。县政府按“三三制”原则,实行民主选举,赵光炬当选为县长,文丕烈当选为副县长。昌江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县长赵光炬与县委共同领导各区抗日民主政权及各区、乡青抗会、妇女救国会(简称“妇救会”)、儿童团等群众团体支持抗日,打恶锄奸,摧毁敌伪维持会。同时,中共昌感县委和昌江县抗日民主政府通过已经建立的各区抗日 民主政权发动群众捐钱买枪,很快就买了三百多支长短枪,并组织起地方武装队伍,先是成立了县警卫排,后扩大为基干队,之后,又成立了县经济队、短枪队和不脱产的武装自卫队。

1942 年 4 月,昌江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昌江县第二区抗日民主政府, 区长为桂树魁,区委书记为羊礼。同时成立感恩一、三联区办事处。在黑眉岭(又名“乌槐岭”)两侧成立西北团、西南团(相当于乡政府)。是年秋,在原昌江县东方峒民族工作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少数民族特别区抗日民主政府,区长周业广,黎族人士容中兴担任副区长。少数民族特别区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统一领导昌江县内的少数民族乡组织抗日自卫队参与抗日斗争。

随着琼西南抗日根据地的扩大,中共琼崖特委于 1943 年成立昌感联县抗日民主政府,1944 年成立昌感崖联县抗日民主政府,赵光炬先后担任了昌感联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昌感崖联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等职务。

为了在少数民族地区开辟敌后抗战根据地,赵光炬经常深入少数民族特别区发动少数民族同胞参加抗战。1943 年的一天,赵光炬和昌感联县抗日民主政府下辖的新荣乡乡长符绍儒到黎族聚居的罗旺村发动民众支持抗日。符绍儒是新荣乡土地村人,赵光炬在土地村开展工作时在符绍儒家住了一年多,两个人亲如兄弟。抗战爆发前,符绍儒曾经以教书为职业, 先后在几个黎寨教书近十年,深谙黎族同胞的生活和风俗习惯,还会讲一口流利的黎语。因此,符绍儒经常随赵光炬到黎族村庄开展工作。他们每到黎族村庄工作时,就住在村民搭建的草寮里。一天,罗旺村的黎族村民在赵光炬和符绍儒的发动下,群情激奋,一鼓作气地捉拿了为虎作伥的两个汉奸。但两个狡猾的汉奸在押解途中趁夜色逃脱了。次日拂晓,大批日军在这两个汉奸的带领下,包围了罗旺村。当时罗旺村的人们刚刚起床, 面对突然的变故,赵光炬和符绍儒从草寮里冲出,马上指挥村民突围。赵光炬带领群众冲出了日军的包围,但符绍儒为掩护村民突围,不幸被日军抓获,惨遭杀害。

符绍儒的牺牲令赵光炬深感痛心,他愈发坚定要带领革命群众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决心。赵光炬继续在原始森林中穿山越岭,他的足迹几乎遍 布琼西南山区,他与战友们一起将昌感崖(今昌江、东方、乐东和三亚市县一带)沿海和山区从西到东、从北到南小块的抗日根据地连接成一大片的琼西南抗日根据地。

昌感崖联县抗日民主政府的“海上轻骑兵”

琼崖抗战时期,筹集军需粮秣成为中共琼崖特委的一件大事。1940 年,中共琼崖特委更是把经济工作提到抗战时期整个工作的第二位,还专门成立了经济委员会开展财经工作,以保证军费开支的平稳。

根据中共琼崖特委指示,赵光炬在 1942 年任昌江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期间,专门成立了县政府经济队(简称“经济队”)。经济队是一支人员不多、武器简陋但作战能力强的地方武装,自成立之日至抗战结束,主要以木帆船在昌感崖地区的海上、港口和陆地上,专门打击日伪军和没收日伪物资,创造了一个个光辉战例,被誉为抗战时期的“海上轻骑兵”。

昌感崖沿海大多是平原地带,物产丰饶。1939 年 7 月日军侵占昌感崖地区后,翌年 11 月就开采石碌铁矿。1942 年,日军修通石碌到八所港铁路,大量铁矿石、木材经此源源不断地被运往日本。侵琼日军为加强对昌感崖地区的控制,在沿海主要村庄和港口都设立了炮楼据点。日军在崖县 驻有重兵,在昌江北黎的日军司令部则有步兵、炮兵、马队共一千多人。

1942 年底,昌江县抗日民主政府交给经济队的任务是出海打击日伪军,没收日伪物资和征收税款。同时,还要配合部队打仗,配合区、乡政府锄奸和收取公粮。要完成这些任务,对人数不多、武器装备不强的经济队来说并非易事。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下,为保存自己、打击敌人,经济队采用了陆海结合的游击战法,依靠渔盐业工人支持,在海岸线上广设秘密地洞和堡垒,仅从英显到墩头十五公里多的海岸线上,就有十多个秘密地洞。在陆地,日军白天“扫荡”,经济队就转入地洞;日军走了,经济队就出动打击敌人。在海上,敌舰经常出海巡逻,封锁海岸线,经济队将小船化装成渔船,灵活地与敌舰周旋。由于经济队在海上、陆地上神出鬼没,被当地群众称为“不穿军服的海军”。经济队成员主要是墩头渔船工人、渔民,他们是在海上斗风浪的好手,但欠缺同敌舰斗争的经验。为此,经济队专门进行了海上实战技巧训练,苦练游水突围、船上武术,还苦练靠近并飞夺敌舰的船舶战。通过训练,经济队具备了海上战斗的能力。

1943 年 6 月中旬,经济队的八名队员化装成渔民,开到墩头港等候敌船回来。晚上,日军运货船从海外驶回。此时风大浪高,经济队的小船趁着 敌船摇晃之时,神不知鬼不觉地插入敌人的船队中,队员们分别冲上两只敌船。由于波浪声很大,其他船只没有听到喊叫声。被经济队夺取的两艘 敌船悄悄脱离敌军大部队,与经济队的小船一起开走了。这次巧夺敌船成 功后,经济队短枪班就经常驾驶小帆船从海湾出发,与日军巡逻艇周旋了一个多月,在墩头港至昌化角地区海面,共打击日军运货船六艘,缴获了大批物资。

1943 年下半年,由于日军频频“扫荡”和“蚕食”,使独立总队主力部队的粮食补给十分困难。为执行县政府筹集军粮的任务,经济队决定在海上夺粮。11 月底,经济队获悉,北黎日军司令部将从八所海面运粮食到墩头港。于是,经济队一面派人混入运粮船上当船工,一面派人常驻港口了解敌人动态。同时,秘密动员自卫队队员和群众,准备将夺来的粮食在一个小时内搬离、埋藏好。一切准备就绪后,经济队的船于晚上到达墩头港北面,两名“水兵”假装下水捕鱼,慢慢拖着船插进墩头的小渔船中躲藏好。考虑到此次行动的实际情况,经济队决定不再采用以前的靠船夺船法,而是采用泅渡夺船、袭击最后两艘伪军运粮船的办法。经济队的船在“水兵” 的牵引下慢慢移至敌船后,八名“水兵”分为两组,游到伪军的船下,趁敌人不注意,突然冲上船去。伪军吓呆了,不敢作声。大家随即扬帆出海,追赶的敌舰看到风浪过大,追了一阵后便放弃追寻。

除了在海上打击日伪经济,经济队还在昌感联县抗日民主政府的领导下,与主力部队配合,在陆地打击日伪经济。奇袭日军三井洋行仓库就是一个典型的战例。

新街是当时昌感地区的经济中心,日军在这里设立了许多公司,仅三井洋行就有四间大仓库,是日军的重要物资中心。

1943 年 5 月初,中共昌感县委、昌感联县抗日民主政府接到情报:新街三井洋行仓库装满了布匹。当时新街驻有昌江县伪维持会和伪军的一个小分队,和它邻近的北黎、墩头、港门则分驻有日军司令部及分遣队,炮楼岗哨林立,警备森严。昌感县委派人给独立总队送情报,要求调遣主力部队配合经济队偷袭三井洋行仓库。独立总队立即派遣第四支队挺进队

五十多人作为袭击主力,经济队二十多人和昌二区常备队配合作战。县委、县政府还组织两百多名自卫队队员准备抢运仓库物资。

7 月的一个晚上,各战斗部队准时到达指定地点。经济队队长周民锋等人和新街地下情报员接头,在确认没有重兵防守后,周民锋迅速冲向日伪军哨兵,连开两枪将敌哨兵打死。他身后的突击队队员立即冲上去把仓库门打开,运输队迅速进入仓库抢运布匹和货物,很快就将三井洋行仓库搬空了。运输队撤退时遭到新街据点的日军哨兵开枪射击,事先埋伏的突击队立即集中火力还击。驻北黎的日军司令部听到枪声后,立即增援了三车日军。墩头据点的日军也向新街 扑来,增援日军进入第四支队挺进队的伏击圈时,即遭到猛烈的枪弹阻击。夜黑风高,日军不知伏兵虚实,不敢强行追击。运输队在第四支队挺进 队的掩护下全部顺利撤出。突击队撤离时还放火将三井洋行仓库烧掉。 奇袭三井洋行仓库的胜利,震动了琼西南地区,大长我军志气。此次战斗速战速决,我军无一伤亡,却缴获了急需的六百多匹布和一批物资。琼崖抗战时期,昌感崖联县抗日民主政府领导的经济队在沿海各地依靠小小的木帆船,采取海上陆地相结合的游击战方法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提高了抗日民主政府在群众中的威望。

原琼崖纵队第五总队总队长潘江汉(左)与政委赵光炬(右)在海南解放三十六周年时(1986 年)合影(图片来源:赵庆雅提供)

(本文参考赵光炬的《回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昌感革命斗争》《琼西南的抗战烽火》,昌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著的《昌江战事 50 例》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