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坚在立国之初,实行亲王出镇,为何说它是一项必要举措?

因北齐、北周前期的历史教训,武帝与宣帝时期,猜忌宗室诸王,遏制其力量增长。北齐时高欲之子高洋取代东魏自立称帝,他临死前将皇太子高殷托付其弟高演,然而高演杀高殷自己为帝,高演晚年时同样将妻儿托付兄弟高湛,可是高湛即位后,依然将高演之子高百年除掉自立为帝。十年后北齐为北周灭。

北周开创者为宇文泰,他死后诸子年幼,权利掌握在其侄宇文护手中。可是在不到五年时间里,宇文护先后杀掉了孝闵帝和明帝(均为宇文泰之子),最后立年幼的宇文邕(宇文泰之子)为帝,这就是后来历史上有名的周武帝。武帝经过多年的策划,终于杀死宇文护,夺回政权。周武帝临死前虽然了解自己的儿子宇文赟是昏庸无能之辈,但是为防止像前朝因皇位继承导致兄弟子侄相残的事情发生,他不敢将皇位传给有能力的弟弟,而是在确立皇太子后,任命多位重臣辅佐宇文邕。

北周宣帝宇文赟即位后屠杀对其皇位有威胁的宗室子弟。据《周书.齐扬王宪传》载:"宪素善谋,多算略,尤长于抚育,大于人时,摧锋陷阵,为士卒先,群下感悦,咸为之用。齐人夙闻威声,无不惮其勇略。及并州之捷,长驱敌境,刍牧不扰,军无私焉……宣帝嗣位,以宪属尊望重,深忌惮之。"宣帝认为宇文宪有野心,所以诬陷其谋反,宇文宪伏诛。宣帝还委派开府于智监视宗室诸王是否有异志,授予宗王虚职,提升亲信地位,”以上柱国赵王招为太师,陈王纯为太傅,朱国人王达、滕王逌、卢国公尉迟运、薛国公长孙览并为上柱国。进封柱国、平阳郡公王谊为扬国公"‘所以当杨坚以外戚窃北周权柄时,北周宗室诸王无权领兵作战,反而被杨坚大肆屠杀。

大象二年五月,杨坚以外戚之名,"都督内外诸军事"。当时"周氏诸王在籓者,高祖悉恐其生变,称赵王招将嫁女于突厥为词以征之……六月,赵王招、陈王纯、越王盛、代王达、滕王逌并置于长安。雍州牧毕王贤及赵、陈等五王,天下之望归于高祖,因谋作乱。高祖执贤斩之,寝赵王等之罪,因诏五王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用安其心。七月,五王阴谋滋甚,高祖赍酒肴以造赵王第,欲观行为。赵王伏甲以宴高祖,高祖几位,赖元胄以济,语在周传。于是诛赵王招、越王盛。九月,诛陈王纯。癸酉,上柱国、郧国公韦孝宽卒。十一月辛未,诛代王达、膝王逌。"北周宇文氏一族被杨坚诛杀殆尽。

杨坚登基后"每惩周代诸侯微弱,以致灭亡",于是大封杨氏宗亲,如河间王杨弘、观德王杨雄、滕穆王杨瓒、卫昭王杨爽,蔡王杨智积等人,而且为保证杨氏宗亲的昌盛,隋代实行封爵制。据《隋书.百官志》中记载开皇时列有九等爵位,为"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并规定"皇伯叔昆弟、皇子为亲王"。但是为杜绝杨氏宗亲中出现北周字文护之类的人,开皇初期,除皇子外的亲王多为大将军、行军总管等军职。如杨弘"突厥屡为边患,以行军元帅,率众数万,出灵州道,与虏相遇战,大破之,斩数千级"。

被称为朝中"四贵"之一的观德王杨雄"(炀)帝亲征吐谷浑,诏雄总管竊河道诸军",遇"辽东之役,检校左翊卫大将军,出辽东道"。杨雄弟杨达"时吐谷浑寇边,诏上柱国元谐为元帅,(杨)达为司马","辽东之役,领右武卫将军"。至于卫王杨爽更是三为元帅,两次立大功。开皇时”以爽为行军元帅,步骑七万以备胡。出平凉无虏而还。明年,大举北伐,又为元帅……遇沙钵略可汗于白道,接战,大破之,虏获千余人,驱马牛羊钜万……六年复为元帅,步骑十五万,出合川。突厥遁逃,而返"。而作为血缘关系更近的皇子封为亲王身负重任,出镇重要地区,统辖数十州,实力更为强大。

综上所述,隋代立国之初,杨坚虽然因抵御突厥、陈朝的入侵需要在全国设置总管府,但是因自己由刘昉等人的矫诏拥立,并未肃清全部政敌,隋代立国之初所任官员仍是北周的大臣,各州总管仍由北周的武将担任。而且因受北周末年北周元老三方叛乱的影响,杨坚并不能完全相信诸州武将。加上他性格多疑,只信任与自己血缘最近的皇子,因此在并州、益州、秦州等原叛乱区,分封诸皇子为亲王,幼年出镇地方,以卫隋朝疆域:杨坚还汲取北周宗室微弱无法拱卫政权的教训,大大提高杨氏宗亲地位,尤其是皇子地位,所以杨坚以皇子为亲王戍守重要军镇,屏卫杨氏统治。

由上可知,杨坚在立国之初实行亲王出镇,是在综合考虑多种现实因素的基础上所采取的必要举措。实行亲王出镇既可以稳定地方,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以防北周武将叛乱,又可以增加出镇亲王权势,维护杨氏统治。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