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游祖先杜甫,河南、陕西、成都、重庆都有他的故居

公元712 年,杜甫降生于河南巩县东二里瑶湾。此地背依笔架山,前临沃野,嵩、邙对峙,三河(黄河、伊洛、泗河)汇流。杜甫自出生共在这里生活了二十余年。大门外北侧临街房山墙上嵌有清代洛阳知府张汉草书“诗圣故里”碑。

杜甫二十岁之后的十年,大部分时间在外游历,脚步遍布今江苏、浙江、山东等地。直到30 岁,杜甫从山东回到东都洛阳与杨氏成婚, 在偃师县城西北首阳山下的尸乡亭附近建了几间窑洞居住下来。他在这里居住了 13 年,结识了李白、高适等挚友,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名句和《兵车行》、《丽人行》等一批不朽诗篇。今天的偃师县杜楼村北仍保留有杜甫先祖、晋当阳侯杜预墓和杜甫祖父杜审言墓。

杜甫35 岁时曾移居长安以图实现求仕之志。他曾长期居住在长安少陵附近,又因远祖杜预本是长安人,所以自称“少陵布衣”、“杜陵野客”,诗集也以《少陵集》命名。如今的杜公祠位于长安区韦曲镇东的少陵塬畔。它北倚少陵原,南临樊川,祠内花草茂盛、环境幽雅。

公元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一家随难民逃亡到鄜州,居住在鄜州西北三十里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羌村。杜甫携家在此居住了一年多,完成了《述怀》、《春望》、《月夜》等传世名作。如今的杜公窑坐落在羌村中间。

杜甫把家人安顿在羌村后,听闻唐肃宗在甘肃省灵武即位,便辞别家小,登程北上,投奔肃宗。途中路过延州(今延安),暂住于延安七里铺。时隔不久,杜甫从延安起程,后来据说到达安塞芦子关时被反贼虏回长安, 关进监牢。在狱中,他回忆这次陕北之行,写下了《月夜》、《三川观水涨》、《玉华宫》等名诗。后来延安人民为了纪念杜甫,在此修造了“杜公祠”。

公元759 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在成都营建茅屋而居,称“成都草堂”。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因曾被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衔,而又被称做杜工部。留下诗作240 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

公元766 年,杜甫告别成都的茅屋,举家移居夔州(今重庆奉节)。在夔州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杜甫完成了四百余首诗,如著名的《登高》、《秋兴八首》等,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创造了一个艺术高峰。

对于杜甫去世后究竟陵寝在何处,国内尚有纷争。杜甫在湖南耒阳附近的湘江舟中去世无疑,43 年后,其孙杜嗣业遵其父嘱托,将杜甫灵柩归葬河南。如今巩义市康店镇康店村邙山岭上的杜甫陵园,据说是由偃师首阳山迁回,杜甫的两个儿子宗文、宗武陪葬墓侧,当地群众称“圣人三冢”。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