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遇到空气污染,皇帝如何应对?

近代以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速度加快,城市空气污染也随之而来。国外在空气污染方面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国内来说目前正在空气污染治理初期,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都在逐年增加,在望霾兴叹的同时,又感叹于空气污染治理的效果!不禁在想古代有空气污染吗?古代如果有空气污染又是怎么处理的呢?

我们习惯了古诗词中的青山绿水。

《江南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山亭夏日》/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这些都是描写风景风优美古诗,那关于空气污染的古代记载是否也有呢?

青山绿水

史书中最早的空气污染就是关于沙城暴的记载:

成帝建始元年四月辛丑夜,西北有如火光。壬寅晨,大风从西北起,云气赤黄,四塞天下,终日夜下着地者黄土尘也。

《汉书》卷27《五行志下之上》

然后古书中记载最多的就是北京雾霾史:

元天历二年(1329年)3月,“雨土,霾”,“天昏而难见日,路人皆掩面而行。”

元六年(1340年)腊月,“雾锁大都,多日不见日光,都门隐于风霾间”,“风霾蔽都城数日,帝恐天神之怒,遣礼部焚香祭天,祈神灵驱风霾而散。”------《元史》

明成化四年(1468年)初春,“今年自春徂夏,天气寒惨,风霾阴翳”,“近一二日来,黄雾蔽日,昼夜不见星日。”

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四月,“连日狂风大作,尘霾蔽空”。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正月丁末,京师阴霾蔽日,自辰至午乃散。”“三日后阴霾又起,五日不散,致漕运舒缓,京师官仓存米告急。”

弘治十年(1497年),“京师去冬恒燠无雪,今春狂风阴霾”。“西直门外霾尘积聚,难见路人,官军半掩城门,以遮霾尘。”

万历十一年(1583年),“正月辛酉,京师风霾。闰二月壬戌,京师风霾,四月癸亥,大学士张四维等言:‘风霾陡作,黄沙蔽天。’”“五日不见西山之踪,有饥民入城而乞,寺院善者施之。”------《明宪宗实录》

康熙六十年(1721年),“今日(会试)出榜,黄雾四塞,霾沙蔽日。如此大风,榜必损坏。”

嘉庆十五年(1810年)“京师入腊月以后,时有雾起霾升,连宵达旦,宛平、大兴具有上报。”“琼岛(今北海)雾锁霾封,难见真容,煤山隐于风霾土雨,宫人隐于殿中,时有探望。”

咸丰六年(1856年),“入冬以来,雪少雾多,土雨风霾时临京师,以昌平、宛平为浓重。”------《清史稿》

之前有文章中也提到过,古代雾霾是以沙尘暴为主的。按照古代天人合一理念,“日青无光,风霾昏曀,上天警告,皆非小变”。严重的雾霾或沙尘暴,可不是小事,是个大新闻!

沙尘暴

《明史》:“以旱霾,谕廷臣陈时政。”“以久旱风霾敕群臣修省。”“大风霾,诏清刑狱。”此类比比皆是。关于“风霾”和啥都能扯上,有时候是因风霾,请求罢免大臣;有时候又是因风霾,要求皇上早建国本,早立太子;有时候又是因为沙尘暴指责皇上,嘉庆时,一次大沙尘暴后,皇上下诏:“昨日酉初三刻,暴风自东南来,尘霾四塞,燃烛始能辨色。其象甚异。朕心震惧惕,思上苍示警之因,稽诸《洪范》咎征,蒙恒风若之义,皆朕莅事不明、用人不当之所致也。有言责者,体朕遇灾而惧之心,剀切论列,无有所隐。即下民有冤抑者,亦可据事代为直陈,以副朕修德弭灾之意。”

清代祭天

因此在古代,严重的空气污染时间会被迷信的认为是上天来惩戒或者警示王朝统治者或者黎民百姓。所以如果发生严重的空气污染事件,大臣会上奏书,皇帝一般会根据大臣奏疏,或者下诏书通告天下,或者祭天,或者立国本,或者颁布政令,或者大赦等等措施来安民,以此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