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公大红袍:对于海公大红袍,里面的忠直之臣,有何见解?

作为公案小说的杰出代表《海公大红袍》,书中围绕种种经历,着重描绘了海瑞与严嵩之间的忠奸斗争,批判了统治者的昏庸无能和以严嵩为代表的奸臣弄权误国、祸国殃民,塑造了以清官海瑞为代表的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着以笔墨的人物达80余人,略加归类,以忠臣、清官为主,与其对照的是权臣和奸臣,还有出身社会下层的平民百姓,以及一些善良美丽的女性形象,另外为了凸显海瑞的神勇,小说中还出现了一些鬼神形象。

海瑞是《海公大红袍》中着力塑造的一个忠臣形象,刻画其忠诚耿介、刚直不阿、不畏权奸的坚强性格,即使自己蒙不白之冤、牢狱之灾为百姓粉身碎骨、肝脑涂地也在所不辞。正是这种坚持政治信念、知难而上、勇作奉献的精神与他所蒙显祸形成鲜明对比,从而使他名声日隆,流芳千古。海瑞自始至终履行“忠”德,在家侍母至孝,出仕忠于君主,清正廉洁,秉公守法,这都是一脉相承的。

海瑞从小受到母亲良好品德的感染和老师的严格的教育,道德高尚。在《海公大红袍》第一回中,写海瑞在家烙守孝道,在父亲死后想在墓旁为父守孝,后经母亲劝阻才改为在家守孝。几年以后,虽饱读诗书,因为想到母亲年老,在家无人侍奉,所以不想去应试,也是在母亲的一再说服之下,才勉强同意上京应试。《海公大红袍》中用了很多笔墨描写了海瑞与权贵的抗争,来进一步凸显他忠贞爱国、耿介廉直的性格。在小说中,有两个比较典型的事例:一是与钦差张志伯抗争敛收过路费用之事,一是与权奸严嵩在朝廷上的斗争。

在《海公大红袍》的第十七回、第十八回和第十九回,海瑞就任浙江淳安县知县,敢于对抗钦差大臣张志伯,做一个不畏上司的县令,为百姓免除了很多的摊派与谣役。第十七回,写权臣张志伯奉旨总巡天下,名义上是要调查各省钱粮,并纠察贪宫污吏,但实际上却是要藉此席卷天下财物。于是,到达地方,贴出告示,似乎是奉公执法,绝不会给人留任何假公济私的口实。但这只是表面文章,实际上,他一到地方,并不以皇命为念,只顾耀武扬威,令家人向地方官勒索银两。但是海瑞不为所动,没有预备一丝一毫的礼物。等张府的家人头船来到淳安县城,见城中十分冷落,并没有半个人儿在外招呼。海瑞不但不怕得罪,反而在公堂上打了狗仗人势的张志伯家人汤星搓四十大板,真可谓抗权辱打旗牌,勇气可嘉。第十九回中,小说写海瑞在见张志伯的过程中,既不怕死,也显得不卑不亢。小说这样写道:海瑞说:“且说朝廷差公抚恤天下,问民疾苦,纠察官吏,意盖至良也。公身为大臣,仰荷重爵,自当仰体圣意才是。怎么动以游骑先行,百般滥勒?所过州县,勒令补折夫价银若干两,饭食钱若干两,又仍复勒要酒食、船只、夫马,否则以天子之命而挟制之。州县既竭营资财,民亦备极劳苦。然从无不取民之官,一旦营办不齐,必致多方搜括。万民之膏,饱其贪壑,此岂身为大臣者之事也?窃为公不取矣!”

海瑞道:“明公说是不要卑职来管,卑职亦要与皇上算一算账。明公自出京以来,所过州县,多者二三万,至少者一万余两,统计所过州县一千有奇,计赃百万不止。此事只恐明公他日归朝,未免招人物议。今海瑞既己问罪,谅亦难逃一死。但死亦要具奏天子,稗知海瑞曾亦与国家出力,死且不朽矣!”即从袖里取出一个算盘来,对众人算计道:“明公一路而来,大约共有赃私三百余万。”

海瑞的话有理有据,一腔正气,直击要害,让张志伯无可奈何,这体现了他不畏权贵、耿直倔强的忠直性格。海瑞与权奸的斗争不止如此,作品还用了很大的篇幅描写了海瑞与严嵩的抗争。在《海公大红袍》的第二十三回、第二十四回和第二十五回,作者写了海瑞参奏严嵩的故事。在第二十三回中,写海瑞在部,不觉四年有徐.勤政爱民。但两次报功,都被严嵩给驳回了,并且还想寻隙陷害之。只因海瑞办事小心,并无破绽可寻,所以严嵩无从下手。

当时张志伯也在京城,恐怕海瑞见了皇帝,败露自己的旧事,所以就常常劝严嵩要压制海瑞,让海瑞总不得升迁,也见不到皇帝了。因为如此,海瑞又在部年徐。后来,海瑞得知严嵩与弟甘凉总督严源常有私书来往,密谋图事。而严嵩之子严世蕃,虽然年方十五岁,却恃势凌人,犯下种种不法之罪。海瑞见到这种状况,极为气愤,一心要参勃严嵩罪行,但是却苦于自己官职卑微,见不到皇帝。后来,海瑞拜访编修李纯阳,无意中在李纯阳的书籍中发现了严嵩的劣迹十二款。海瑞义愤填膺,遂即作稿具奏,将严嵩这十二款劣迹,书载于内。不想皇帝读了奏本,要求三法司会审,可三法司都是严嵩党羽,再加上严嵩的外甥女得宠于嘉靖皇帝,所以,这次参勃,不仅未能扳倒严嵩,反而使李纯阳身首异处。海瑞知道此事之后,鸣鼓叫冤,上殿与嘉靖皇帝分辩其实。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