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漏壶、玻璃盘、“环保”铜灯……两千多年前的“硬科技”来了解一下

不同以往,“汉世雄风——纪念满城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特展”入口处的主题墙两侧设计成朱漆大门样式。

大门背后,不仅有出自满城汉墓的700余件珍贵文物,更是呈现了一段西汉时期的盛世风貌。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称为盛世的朝代。承秦而来,西汉时期的社会相对稳定,综合国力强大,文史科技成就交相辉映。

满城汉墓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之墓。作为汉诸侯王、后一级的大型崖洞墓,满城汉墓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 充分反映了西汉盛世时期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

参与满城汉墓考古发掘的卢兆荫先生

此次展览上,不仅有观众耳熟能详的刘胜金缕玉衣、铜朱雀衔环杯等,还有多件彰显当时科技硬实力的精品文物。

刘胜金缕玉衣

铜漏壶:最早的单壶泄水型漏壶

和一旁华丽丽的金银器相比,眼前的铜漏壶看上去低调得多。可别小瞧它,它可是迄今经科学发掘出土、有准确年代可考的年代最早的单壶泄水型漏壶,对研究我国天文学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铜漏壶

漏壶也称为刻漏,是古代常用的一种计时工具。汉代分昼夜为百度,一刻合当今14分15秒。1958 年陕西兴平汉墓也出土有一件青铜漏壶,年代为西汉中期。

漏壶由漏壶和沉箭两部分组成。漏壶起漏后,壶内之水自出水管逐渐滴出,浮箭随之下沉,从而可根据箭上的刻度看出时间的变化。但当壶中盛满水时,因压力大而滴漏快;水量减少时,因压力小而滴漏慢,都会影响测时的准确性。

铜漏壶,国博供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汉代曾对出水管口加以控制。陕西兴平出土的铜漏壶内壁上有直径约4厘米的不规则圆形云母片,可能就是用于调节流量的。尽管如此,汉代并未解决漏壶中水位和水压的平衡问题,仍要依靠圭表和日晷等校准设备。

玻璃盘:最早的国产玻璃容器

玻璃的出现与使用,在人类的生活里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人类最早发明的人造材料之一,也曾经是最昂贵的材料之一。

如今在现代人生活中,玻璃制品随处可见,并不稀罕。可你见过西汉时期的玻璃盘吗?展柜里的这件玻璃盘出自于满城汉墓刘胜墓后室。

玻璃盘

据介绍,刘胜墓出土的玻璃盘和玻璃耳杯是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国产玻璃容器,采用铸造法生产。经光谱定型分析,其主要成分为硅和铅,并含有钠和钡,属于中国早期的铅钡玻璃。

根据考古资料,在春秋末战国初的墓葬中,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玻璃制品。这一时期的玻璃器数量少,品种单一,主要为套色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和嵌在剑格上的小块玻璃。比如,越王勾践剑剑格的两面镶嵌了玻璃和绿松石。

在继承战国玻璃器传统的基础上,汉代玻璃器的数量和品种都有所增加,并开始制造玻璃容器。

炉形铜灯:自带烟灰收集功能

说起满城汉墓的精品文物,长信宫灯自然是其中颇受关注的一件。尽管此次展览中未见长信宫灯,但却有一件和它同类型的灯具——炉形铜灯。

炉形铜灯

汉代灯的燃料主要是动、植物油脂,燃烧产生光源的同时,也会因没有完全燃尽而产生烟灰颗粒,造成室内空气污染,而带有导烟管的釭灯解决了这一不足。

既要导烟,也要美观。因此,汉代釭灯的导烟管往往制作隐蔽自然,有仿实用器物形、动物形、人物形等多种造型。长信宫灯是人物形铜釭灯的典型代表,炉形铜灯属仿鼎形铜釭灯。

这件炉形铜灯出于刘胜墓后室。全器由三足空心炉、灯盘、灯罩、灯盖、烟道等部分构成。灯罩为两片弧形屏板,可调整光照的方向和亮度。烟道既是灯的把手,又可吸收烟灰颗粒。点燃后产生的烟炱通过烟道,下沉于炉内,以保持室内清洁。灯的各部分可以拆卸,便于经常清扫。

炉形铜灯,国博供图

作为20世纪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之一,满城汉墓的发掘,创造了数项考古学之最,在中国考古史、中国学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50年来,关于满城汉墓的研究不断深入,硕果累累。

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国博陈列工作部王辉表示,此次展览不求面面俱到地展示满城汉墓考古发掘成果,而是力图以一种崭新的视角解读满城汉墓文物和中山靖王刘胜,同时,对50年来满城汉墓的研究和展示成果进行回顾与总结。

据悉,此次展览为期3个月,将展至2019年3月28日。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