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清朝辨别妇女是八旗人还是汉人十分容易?

在清朝的时候,人们辨别妇女是八旗人还是汉人十分容易,因为除了服饰的不同之外,她们从“头”到“脚”都有明显的区别。

一般来说旗人梳的头我们都可以简称为旗头,影视剧中做常见的女子发型一般为“两把头”,又称“一字头”,因为是将发髻在头顶后左右梳成二平髻,再用珍珠、钗、步摇等做装饰。因其形状也像是一架如意横在顶后,故而又称“如意头”。“两把头”并非旗人的传统发型,旗人传统发型是辫发,男女一样,女人们还会将头发盘在脑袋上。

咸丰时期,“两把头”的雏形就已经出现。为了华贵而不流于俗,女性会在“两把头”的左右两边戴上大小不同的“扒花”和“戳枝花”等,有时还会戴“耳挖簪”和点翠“头面”等儿。

满族妇女

“两把头”出现最初,人们多是用真发,或者真发混杂假发梳成的。但后来随着“两把头”的发展越来越高大,所以后期的“两把头”几乎已经不可能用真发了,便用假发仿制。

除此之外,满足妇女还常见“大拉翅”“高圆髻”“螺旋式髻”等发型。尤其“大拉翅”,这种发式常与旗袍和高底鞋组合在一起,显得身材修长、亭亭玉立。但除了一些贵族女眷外,普通满族人家的妇女只是在逢年过节外出做客和操办婚嫁喜事时才梳这种头式。

普通妇女

原因一是,这种发型极其费工夫,梳时多需要旁人帮忙;二是为了定型和体现头发黑亮,木梳要蘸榆树皮泡成的水;三是这种发型要求女性必须行止沉稳庄重,不能随意前俯后仰、左顾右盼,也不能随意躺卧倚靠,只能“直着脖子”坐立或行走,否则就会影响发型的美感。

燕尾在清朝基本都是汉女专属,也有旗女赶时髦偶尔为之。这款发型自明朝传入,因头大在后面被梳成发髻,远观似燕子的尾巴,故而又称“燕尾头”。清朝中叶,人们开始在燕尾上插上各种簪子、珠花等做装饰,行动中更显美好。

在各类影视剧中,人们常常会根据旗头的复杂程度来定义此人身份是否高贵,但其实,旗头是并没有阶级属性之分的。

普通妇女

人们对旗头装饰奢华与否,很大程度上是从其上面装饰的各种玉石,翡翠做判断的,毕竟旗头并不是清朝女子的正式发型,尤其在女子穿常服参加重大活动时,更是不可能梳旗头了。

清朝末年,受西方文化影响,一些闺中的女子将原本盘在头上的发髻拆下来,让理发师剪短。有些富贵人家的女性,甚至还专门对短发做了烫发技术。

可以说,清朝无论男女,人们均在头上来了一场发型革命,这种革命或是被迫于清政府法令,或是源于后期思想进步,但不可否认,清朝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三千青丝里藏的是被我们误会的“金钱鼠尾”。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