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了60年的玉米运动,当年给苏联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提起赫鲁晓夫,大部分国人的会想起他拿玉米棒的情景,这是国内的教科书对赫鲁晓夫的唯一描述。但是这件事的前因后果以及赫鲁晓夫干的其他事情,很多人都不清楚。这是由于各方面的限制,不要以为赫鲁晓夫是一个古板的老头。他有一句话很有名:“在苏联,男人看女人的脸;在美国,男人看女人的屁股。”

一、斯大林时期,赫鲁晓夫强烈建议扩大农业投入

1924年,苏联的缔造者列宁去世,斯大林通过种种手段成为了苏联的最高领导人。说斯大林的统治是独裁统治,一点也不过分,他统治苏联长达30年,深深的影响了这个国家。斯大林上台之初,苏联面对着一系列的威胁。波兰在英法的怂恿下不断挑衅,日本对苏联的远东地区虎视眈眈。此时斯大林提出了全面发展重工业的方案,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农业和轻工业被放在了一边。从客观的角度看来说,斯大林的措施在有助于在短期内迅速提高苏联的国防实力。但是于此同时也是苏联的农业和轻工业水平严重滞后,苏联的农业产量甚至没有超过1913年的水平。在沙皇时期,俄国是粮食出口国。到了苏联时期,苏联成了粮食进口国。

苏联这个国家特别怪,干什么都要求统一化。1946年,苏联开始推广小麦种植。李森科主张全面推广春季小麦,而赫鲁晓夫却主张推广冬季小麦。不得不说,两个人的看法都不对,苏联太大了,西部的作物到了中东部完全无法生长。最后斯大林亲自拍板,全国种植春季小麦。这下子好了,西部地区大丰收,东部地区年年灾荒。1949年,在乌克兰工作的赫鲁晓夫开始在乌克兰地区推广玉米种植。起初规模只有200万公顷,但取得了大丰收。斯大林十分高兴,直接把赫鲁晓夫调回了莫斯科工作。赫鲁晓夫回到莫斯科以后,开始在莫斯科附近的农庄推广玉米,也获得了丰收。这让赫鲁晓夫信心满满,也让斯大林对这个憨厚的部下另眼相看。

二、赫鲁晓夫上台以后,开始大力推广玉米种植

起初玉米种植仅仅在乌克兰地区种植,斯大林还是更主张种植小麦,对此赫鲁晓夫毫无办法。1953年,斯大林和他的老上级列宁一样不明不白的去世,赫鲁晓夫经过了一系列的权力争斗,成为了克里姆林宫的主人。此时苏联人民的人资过的非常苦,肉类的供给相当少。在赫鲁晓夫看来苏联和美国差距最大的是畜牧业,只要畜牧业发达起来,苏联人民的餐桌就可以丰富起来。美国畜牧业发达是应为美国庞大的玉米带,所以苏联也需要大面积种植玉米。1953年年底,赫鲁晓夫命令在全国推广玉米种植。号称要在1960年在农业水平上赶上美国。正是在赫鲁晓夫发展农业的同时,苏联开始大规模裁军,整整裁撤了240万。

1954年,苏联各地官员在中央的催促下,命令农户们种植玉米。但是农民们可不傻,他们知道自己的耕地上能长出什么。1954年,苏联的玉米种植面积只有500万公顷,这无法达到赫鲁晓夫要求的指标。赫鲁晓夫给各地官员下达了严令,各地官员派出各种执法队逼迫农民们改种玉米。1955年,苏联的玉米种植面积达到了1800万公顷,这会赫鲁晓夫满意了。客观的说,赫鲁晓夫推广玉米种植的初衷是好的,他迫切希望苏联的农业能够在短时间内赶上美国。但是他忽略了自然因素,苏联地域辽阔,气候差异相当大。不得不说,上帝真眷顾美国,美国的领土和中国差不多,但是耕地却要多得多。美国除了平原还是平原,而且气候差异不大。这样的条件全世界具备的都不多,苏联很显然不是。

三、苏联不得不开展垦荒运动,满足粮食需求

由于忽视了自然因素,赫鲁晓夫推行了玉米运动以失败而告终。事情还没有完,由于很多种植玉米的地区颗粒无收,苏联发生了粮食危机。这一年,苏联不得不向老对手美国进口粮食。为了彻底解决粮食问题,苏联有想出了扩大耕地的办法。1955年,苏联征集了几十万青年奔赴乌拉尔、西部利亚、高加索等地开垦荒地。截止1957年,苏联的耕地面积增加了3200万公顷,粮食产量增加了42?达到了12500万吨。但是苏联的这种急功近利的方式有应急的色彩,随着垦荒运动逐渐落幕,这些青年大多回到了原地。而那些被开垦出来的耕地再次荒废,在苏联存在的69年时间里,粮食问题一直困挠着苏联。1991年苏联的解体和苏联人民的生活质量下降有着很大的关系。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