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化周:大众对敦煌的关注不是太多,是还不够

1月5日-12日,敦煌文化周在上海举办。“人在上海、心在敦煌”“敦煌壁画中的爱情故事”“未来科技如何叙写今日敦煌情书”“敦煌守望者的坚持”……7天时间8场分享活动,来自敦煌研究院的专家和志愿者们从不同维度解读敦煌和敦煌人的故事。

“‘敦煌’非常有名,但大多数人只闻其名,却并不了解,也没去过。我们做敦煌壁画高校巡展时,发现学生们对敦煌文化很陌生,所以希望通过这些分享,让大家亲近敦煌,感受到敦煌之美。”敦煌中国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理事长杨秀清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杨秀清在讲解敦煌壁画中的爱情故事

上海与敦煌的联系近些年越来越紧密,“敦煌研究院前院长樊锦诗先生就是一个上海人,她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敦煌,最近上演的沪剧《敦煌女儿》就是讲述了她的故事。”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著名佛教美术史学者赵声良在现场为读者讲述了敦煌与上海的渊源,“比如莫高窟323窟中,有一幅壁画,出现了‘吴淞江’的字样,说的是‘有二佛浮现于吴淞江,道士设醮迎之’,这就是上海在敦煌最早的印记。”

敦煌曾经是交明交汇地;莫高窟现确知有南北区洞窟总数为735个,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存量最优的佛教石窟艺术圣地。数量巨大的藏经洞文献,与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其他的文化遗存、史料构成一笔巨大的财富,吸引世界各国专家学者毕生研究,由此逐渐兴起了一门国际显学——敦煌学。莫高窟也于199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

“能够让大家一直认同的文化肯定是融会贯通的,在敦煌就有很多文化共通的地方,很多欧美人来到敦煌都不想回去,因为他们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感,敦煌的文化是包含世纪各地文化的。当你去日本的法隆寺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的壁画和敦煌的壁画也很像,之前有个日本友人来到莫高窟57窟美人窟的时候,说了一句‘原来敦煌是日本文化的源头啊’。”赵声良解释,唐朝时以长安为中心,分别向东边和西边文化辐射,向西就到了敦煌,向东就到了日本,这就是唐朝文化的影响。

1900年莫高窟藏经洞(第17窟)的发现被称为20世纪考古史上的奇迹。这次发现,出土了公元4世纪到11世纪的各种写本文书即敦煌遗书5万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地理、宗教、社会生活、民族关系等,可谓包罗万象。

敦煌莫高窟第257窟,

《沙弥守戒自杀因缘故事画》,

北魏

醉心于敦煌学的学者们,无论从哪个角度切入,都有无穷的发现。人世间有七情六欲,情爱两个字岂能是说断就可以断的?佛的前世今生,也经历了种种爱情的考验。杨秀清就结合自己的研究梳理了关于敦煌壁画中的爱情故事,“佛教虽然教人‘断欲去爱’,不要执着感情,但佛教也承认人是有情众生,既为有情众生,便有有情之缘。敦煌壁画中即不乏与爱情相关的图像,如《沙弥守戒自杀因缘故事画》《难陀出家因缘故事画》《梵志夫妇摘花因缘故事画》等。”

杨秀清介绍,在莫高窟第257窟南壁的《沙弥守戒自杀因缘故事画》中,依据《贤愚经·沙弥守戒自杀品》的内容,绘一少年沙弥受师父所派,前往一居士家中收取供养,开门迎接沙弥的少女见沙弥长得眉清目秀,顿生爱慕之情。一见钟情的少女,满心欢喜地把小沙弥请进家中,撇下少女的羞涩,大胆地向小沙弥表白了爱慕之情。听到少女的真情表白,小沙弥惊愕之余,断然拒绝了少女的求爱,选择了以死来捍卫信仰——自杀于少女家中。

莫高窟第85窟晚唐壁画中的“树下弹筝”图,则为我们展示了爱情的完美与幸福。古印度波罗柰国太子善友与其弟恶友入大海之中求得摩尼宝珠后,被心术不正的弟弟刺瞎了双眼,流落利师跋国,为国王看管果园。善友弹得一手好筝,他一边看管果园,一边弹筝自娱。(《大方便佛报恩经·恶友品》:善友善巧弹筝,其音和雅,悦可众心。)一日,利师跋国公主来到果园,听闻琴声引以为知己,并不顾父王反对嫁给善友,最终收获了她想要的幸福。

“文化艺术一定是与我们的生活休戚相关的,从‘爱情’这个普世的话题切入,大众更容易亲近。”杨秀清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每当他谈起这个话题,就会有很多读者和观众热烈地与他讨论佛教教理、壁画艺术表现等方面问题,“能够引发争论,大家良性互动,这门学问才是‘活’的。”

莫高窟第85窟南壁,“树下弹筝”图,晚唐

如今,除了专业学者,也有越来越多的民众参与到敦煌文化的传播中。“我们发起了一个‘敦煌文化守望者’公益项目,在全球范围内召集志愿者进入敦煌研究院学习、工作一段时间,参与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和文化传承。”杨秀清介绍。

2018年6月,首批10名来自各地的志愿者结束了在敦煌研究院为期6周的工作,这10名志愿者中既有退休教师、在校学生,也有设计师、策展人、企业高管,他们在讲解过程中结合各自专长,实现了敦煌研究院的专业需求与志愿者能力的精准匹配。

志愿者中,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生谢焕设计了一套覆盖线上线下的调查问卷,累计有1000多份,通过做分析,她希望得出的结果对敦煌研究有所帮助;来自上海的策展人罗依尔在敦煌学院内首次开讲艺术脱口秀《莫高情报局》,博得观众的一致好评;设计师张平带领小组设计出关于飞天的漫画,用更活泼的形式让年轻人接触莫高窟文化;武汉大学研究生刘鑫制作了7集音频节目《守望电台》,挖掘莫高窟发展历程中一个个建造和修缮洞窟的小故事,用声音记录敦煌文化。

“敦煌真的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每个去哪里的人都会被它感染,我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连接敦煌和民众间的桥梁,带领更多的人在敦煌千里之外的上海能够有机会走进敦煌。”谢焕回到上海后感慨。

敦煌文化守望者的志愿者们

杨秀清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敦煌文化守望者”项目开展到目前,效果大大超过预期,“现在我们正在甄选第二批志愿者,已经有一些外国友人报名参加,不论从报名的地域范围还是人数,都比第一批增加了许多,可见传播效果之广。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节点、名片、窗口,是社会、文化等全方面与世界交流的关键所在,我想在国家倡导一带一路的背景下,更能助力敦煌学和敦煌文化的发展,建立起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

“大众对敦煌的关注不是太多,恰恰是还不够,说敦煌不如来现场看看敦煌,来看看沙子永远不会盖过九层塔的鸣沙山、河水永远不会干涸的月牙泉,当你站到荒漠戈壁的壁画前那一刻,来体会下是什么感受。”杨秀清说。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