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得关中者得天下,难道不是中原吗?怎么变成了关中?

人们常说得中原者得天下,用以说明中原地位的重要性。可是有人却说得关中者得天下,那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究竟哪个是正确的呢?

得中原者得天下

古代受运输能力的限制,作战半径是有限的,而中原地处中国地理位置的中央,这样从中原而征四方,到哪里作战半径均不会太远,占有了中原,作战半径的问题就解决了,而且在历史上的各种征服活动也是均要通过征服中原再征服四方,所以占有中原解决作战的半径问题是一个主要的原因。但是历史上更多的得中原是在诸侯从中原的混战后脱颖而出的。

中原的地理地貌,是广阔的华北平原,是中国最大的人口密集的平原,那时东北还是原始森林人口稀少。在古代的通讯和国家管理水平下,人口密集的平原最容易集中,而江南虽然富足,但是水网密集,山川丘陵,人很难大量集中,反而成为战乱的避难所。

得中原最重要的就是要得到这些战争资源,有了它才能够得天下,这是中国版图区域内最好的战争资源。战国末期,秦制定统一六国战略时,战略家向秦王献策:“韩国、魏国地处中国的中心,大王您如果想要称霸天下,必须先占据这个中心地带。”(原文:“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枢也,王其欲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之枢,以威楚赵。”)这是对“得中原者得天下”的最早说明。从战国时期以至秦汉,经魏晋唐宋,直到近代的中原大战,是对逐鹿中原最好的注解。

得关中者得天下

在宋之前,大多数大一统的王朝都是以关中地区为中心的,秦,西汉,西晋,隋唐都是以关中地区为中心!关中地区就是渭河平原,西起宝鸡市,东至潼关,东西长约350公里,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在古时候号称“八百里秦川”。大秦一统天下,刘邦一统天下,北周打败北齐,杨坚篡位并且一统天下,唐朝一统天下,都是从关中出发而得天下。所有才有了得关中者得天下的说法。

中国版图是从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这几个省为核心逐渐发展而成的。关中地区从地理上属于近可攻,退可守的有力位置。强大了可以东出去争霸,受挫了则可以退回来闭关自守。在经济上关中八百里秦川气候温和,农业发展条件好,特别是经过秦国的开发建设后,粮食产量高,在当时人口总数不多的早期,足以养活人口和军队并支持战争。

但是随着中国版图的扩大,关中地区逐渐从靠近核心区域变为西处一隅,偏安自保可以,对全国发挥影响和行使有效统治就显得力不从心了。同时随着人口的争夺和其他地区的经济开发和发展,关中地区从北朝后期已经逐渐变得不堪承载统治中枢,养活众多人口的重任。到了唐太宗时期,每逢关中和陇右春荒和自然灾害时,都不得开关放灾民东出就食。到了唐高宗和武后时代,关中已经不仅是粮食不够吃,连终南山和秦岭北麓的森林都几乎被砍伐殆尽,供应长安的柴薪已经发生问题,渭河日渐淤塞,外运粮食物资发生困难。武则天称帝后,干脆率领庞大的皇室,贵族和官僚队伍去了东都洛阳,利用河南的粮食和黄河水道来养活朝廷了。

等到唐朝中晚期,入侵的吐蕃彻底摧毁了关中的农业灌溉基础设施后,从此关中彻底衰落,再也无法承担统治中心的任务,中国的统治中心从此也追随着经济发展的步伐一步步东移和南迁。宋以前,北方经济、人口都是绝对优势,自是自北向南。而关中四塞之地,比平原的关东优势大,所以多自西向东。

得中原和得关中并不矛盾

其实这两句话并不矛盾,说得关中者得天下的也是先得关中,然而进取中原,以中原为据点进而图天下,如果只是得了关中而没有得中原,那么是一定得不了天下的。相反,得了中原而没有得关中,也不能说是得了天下,只是说是半壁江山,而不是大一统的王朝。

不管是得关中还是得中原,必须首先要得民心,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如果失去民心,不管是得了关中还是得了中原,或者中原和关中全部得了也是不能得天下的,历史上的例子俯拾即是。

欢迎关注我们,留言发表您的观点,一起深度品味历史。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