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为什么多部影视剧数次提到,那一年发生了什么事?

自从1982年这本书的中文版在国内问世以来,《万历十五年》就一直畅销经久不衰,无论是历史学者还是业余爱好者,无论企业老板还是普通白领,都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和想法。

也难怪,《人民的名义》里的高玉良都拿着本《万历十五年》刻苦专研。

《万历十五年》如同管中窥豹一样,从各种细节中,观察公元1587年表面一派太平的大明朝,为何会一步一步走向衰落和灭亡。

书中讲的自然就是万历皇帝和五位大臣分别是大学生张居正和申时行,南京督察院都御史海瑞,蓟州总兵官戚继光,以及前云南姚安知府李贽。他们或是身败,或是名裂,没有一个能够功德圆满。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出,那些隐藏在历史深处的症结已经开始慢慢积累,直至无可逆转。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中国古代的皇帝作为至高无上的统治者,自然拥有着几乎没有边界的权力,他们想做什么都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的。因此很多人的梦想都是回到古代当一个皇帝,享尽荣华富贵。

今天我们就单独讲讲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

从万历的身上,我们就可以看出事实并非如此,在古代如果想成为一个好皇帝,一个明君,不仅要勤勉于朝政,时刻关心国家和子民,更要受到无数的束缚和管制。

很多皇帝年轻时代一腔热血有着青春梦想,还能为国家殚精竭虑,可是到了年纪大一点,就感受到那种无力感。同时,也意识到手中的权力不仅不是万能的,还会带来无数的烦恼,于是再也无法像过去那样投入精力了,因此他们有些变成了昏君,有些变成了暴君。

年轻时代的万历皇帝朱翊钧显然也是想做出一番大事业的,他三四时就能够就开始读书,稍大一点后便通读各种圣贤经传,至少在他的幼年时代,小皇帝是很想成为一个励精图治的好皇帝的。

而万历皇帝的老师,就是首辅张居正,万历念书用的课本都是张居正亲自编订的,除了自己亲自授课之外,张居正还挑选了五个主讲经史的老师,两个教书法的老师和一个助教。

毫无疑问,张居正是一个严格的老师,在他的叮嘱下,小皇帝就像如今的小学生一样,必须认真上课,复习做题,还要练习书法,背诵课文。如果背错了字,张居正就会严厉批评。

张居正一直教导万历皇帝要勤俭治国,一切都不可铺张浪费,正是在张居正的悉心调校下,万历皇帝接手这个国家的前十年,做得可称完美。外患基本已经平息,国库也日渐充实。

对此,小皇帝很高兴,也很感激张老师,甚至在张居正胃病发作时,还亲自下厨给他做椒汤面调养肠胃。可以说,此时的张居正在万历心目中是绝对的尊敬,言听计从,有着绝对的信任。

然而,正是这样的信任和尊敬,影响了万历皇帝后来的人生。令万历皇帝万万想不到的事情,很快就发生了。就在万历皇帝19岁那年,张居正胃病发作,忽然立刻了人世,享年仅57岁。

张居正去世仅仅半年,万历皇帝还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曾经在张居正的强硬手腕下利益受损的各种官僚,就开始了一波波对这位前首辅的清算。他们翻出各种张居正身前的罪证,比如任人唯亲,搞裙带关系,比如接受巨额贿赂,私生活糜烂,更重要的是,欺君罔上。

虽然万历皇帝一开始并不相信,但是一桩桩实锤敲出来,不由得他不信了。

曾经这个自己视若圣人的张老师,这个教育自己要节俭持家的张首辅,竟然背着自己做了这许多见不得人的勾当,那一刻,万历皇帝的世界观崩塌了,他感到自己受到了赤裸裸的欺骗,因此愤怒地下令抄了张居正的家。

深受打击的万历皇帝很快发现,即便张居正已死,自己已经大权独揽,但还是无所按自己的想法来办事。那些文官集团不断以劝谏的名义,批评他奢侈懒惰、只顾个人享乐、甚至连他的私生活比如宠爱德妃郑氏冷落恭妃王氏也要批判一番。

万历皇帝发现,自己虽然贵为皇帝,但是根本无法抗衡眼前这个文官集团。

因为,他们所代表的,是千百年来的封建礼教思想,是一种巨大和沉重的道德观。这种道德观是明朝立国的根基,除非他万历想当亡国君,否则就得乖乖被牵着鼻子走。

但万历皇帝并不甘心就这样屈服。当他发现自己居然连立太子的事情也做不了主,必须按照文官集团的要求,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而不是他自己最喜爱的三子朱常洵时,终于选择了一种看似奇怪的对抗方式:

他从此之后就一直躲在深宫之中,再也不过问政事,这一对抗就持续到了他生命的尽头。

万历不上朝还有一个原因是对言官制度的一种抵抗。明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言论最自由的一个朝代。当时推行言官制度,鼓励大臣们放开了提意见,只要你有想法,尽管说,不要怕得罪谁。

正因如此,明代言官普遍的作风是,立论唯恐不偏激,言辞生怕不夸张,往往凭借着捕风捉影、小道消息,就耸人听闻,无中生有。关心的根本不是事情真相,而是能不能凭借刻薄的言辞哗众取宠,一举成名。通过骂皇帝、骂重臣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以捞取政治资本。那些表面是正义直言,舍命进谏的言官可能只是为了沽名钓誉,名扬天下。万历皇帝很烦言官们的这种做派,你们既然爱挑事,那我不闻不问算了,让你们变成跳梁小丑,自己玩去吧,我不奉陪了。

就这样,万历以坚决的态度与满朝大臣对抗,双方的僵持达几十年之久。为了不让大臣得逞,他用了很多招数。

首先,所有高级的职位都空着。宁可让它空着也不派人替补,这就使那些文官不再有迁升到上层的机会;其次,尽管臣僚经常上奏向他提出抗议,他也置之不理。就是死猪不怕开水烫,万历铁了心要和大臣们死磕到底。

历史洪流,不进则退,虽然在万历皇帝消极怠工之后,明朝政事依旧照常运行,泱泱大国依旧在前进,太阳照常升起,百姓照常劳作。

万历怠工的这几十年,导致朝廷没人了,很多官员混到退休也没见过皇帝长什么样,新的官员补不进来,朝廷几乎瘫痪,刑部监狱里的犯人关了好几年不审的多的是,因为刑部没官了,只剩几个牢头留守。

这场皇帝罢工的闹剧持续了三十年,这估计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自由的三十年,但是也是明朝被彻底拖垮的三十年。万历十五年就像一条分割线,它把明朝分截成两段,在万历十五年之前,明朝是在正轨上发展的,在这之后,明朝就走向了下坡路。

从《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公元1587年一切还看似平静,但帝国运行的轨道已经僵化,各种弊端在不断扩大,在这样的背景下,无论皇帝的励精图治,还是大臣们的变革尝试,都已经于事无补,只能目送着大明王朝走向终结。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